关闭×
首 页
期刊介绍
科技信息
期刊查询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留言板
English
ipad移动阅读平台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31卷 3期
刊出日期:2014-03-30
路网研究
节能环保
线路与轨道
桥梁工程
隧道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
工程经济与管理
市城铁路发展及技术研究
市城铁路发展及技术研究
1
国内外市郊铁路的发展及建议
孙海富
研究目的: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或中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以大城市通勤客流为主的短途旅客运输的快捷客运轨道交通方式。本文对国内外市郊铁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其线网规模、车站分布、运营特征、供电制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合国内外市郊铁路的特点,为我国市郊铁路的发展提出建议。
研究结论:(1)市郊铁路可采用国铁制式或城市轨道交通制式;(2)可利用既有铁路通道或改造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3)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取决于投资建设主体;(4)市郊铁路应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5)政府应建立对市郊铁路的补偿机制;(6)本文研究结论可供市效铁路发展参考。
2014 Vol. 31 (3): 1-5 [
摘要
] (
3052
)
HTML
(1 KB)
PDF
(1896 KB) (
180
)
6
我国市郊铁路规划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Hot!
秦永平
研究目的:总结并借鉴东京、巴黎等世界发达城市市郊铁路发展的有益经验,探讨我国市郊铁路规划、建设中已经或将可能遇到的10个方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研究结论:(1)我国城市市郊铁路规划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城市结构布局调整优化滞后、交通拥堵加剧的原因之一,先市内、后市外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思路应该扭转;(2)在有些城市,本该规划建设为市郊铁路的地段规划或建成为地铁,市郊铁路太少,单条地铁偏长运营时间长投资大;规划地铁总量偏大,将导致轨道线网整体速度慢效率低、投资大效益差;(3)市郊铁路尽量通过或深入市中心,与位于市中心区的环线铁路或地铁换乘;(4)要珍惜城区既有铁路通道资源;(5)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建设市郊铁路;(6)市郊铁路技术标准要适度、投资要节省;(7)应及早统一研究制定市郊铁路的技术标准;(8)应由国家审批市郊铁路线网;(9)国家要培育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评审咨询的专业化团队;(10)保障市郊铁路设计、施工、调试合理工作时间。
2014 Vol. 31 (3): 6-13 [
摘要
] (
4903
)
HTML
(1 KB)
PDF
(1640 KB) (
340
)
14
温州市域铁路网系统制式研究
喻文球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在国内发展迅速,其服务功能和技术需求介于地铁和国铁之间,可供选择的系统制式有类似国铁的交流供电制式和类似地铁的直流供电制式。本文意在通过对影响温州市域铁路网系统制式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合理选择温州市域铁路网系统制式。
研究结论:(1)市域铁路网系统制式的选择应从更好地实现线网规划的意图、适应项目特点、有利于运营组织和管理、有利于资源共享等角度考虑,合理选择;(2)为了有利于资源共享,需要时可组织跨线列车运营,减少换乘,同一个城市的市域铁路网应采用一种制式;(3)工程投资大小不宜作为系统制式选择的决定因素,但可作为重要的参考素;(4)经研究分析,温州市域铁路宜选择交流供电制式;(5)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市域铁路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建设市域铁路选择系统制式提供决策参考。
2014 Vol. 31 (3): 14-18 [
摘要
] (
4934
)
HTML
(1 KB)
PDF
(902 KB) (
527
)
19
天津枢纽闲置铁路改造为城市铁路规划探讨
王新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交通问题成为城市的主要矛盾,而解决人民出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而现状问题是,随着铁路的快速建设,一方面,城市内一部分铁路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及宝贵的城市通道资源。本文对天津枢纽闲置铁路发挥城市交通功能进行探讨分析,希望对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利用既有线路加新建线路形成天津站一天津北站一西营门站一陈塘庄站一天津站的环形城市铁路;(2)利用既有津山线能力较为富裕的现实情况,开行城市列车至滨海新区;(3)利用即将废弃铁路,新建部分线路形成城市中心辐射静海、大港铁路,开行城市列车;(4)利用既有线复线工程,开行城市中心辐射宝坻、蓟县铁路,开行城市列车;(5)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2014 Vol. 31 (3): 19-24 [
摘要
] (
4832
)
HTML
(1 KB)
PDF
(943 KB) (
109
)
路网研究
25
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比较研究
Hot!
王卫东,王京,吴婕
研究目的:基于GIS 技术和可拓学评价模型,对长株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建立区域性公路交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意在通过对三个城市群的公路交通效率评价指标的比较和分析找出长株潭与长三角、珠三角公路交通效率差距;运用可拓学评价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进行评价。
研究结论:(1)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处在“一般”的层次上;(2) 长株潭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公路路网里程、地均公路路网密度、单位公路路网产出、地均GDP 以及客货运量等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经济指标) 和单位长度公路路网产出(公路路网指标)等方面有着一定或潜在的优势;(3)可拓学评价模型能系统客观的对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进行计算和评价,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评价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4 Vol. 31 (3): 25-32 [
摘要
] (
2662
)
HTML
(1 KB)
PDF
(463 KB) (
105
)
33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引入白云机场规划研究
王浩
研究目的: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批复意见,结合广州白云机场总体规划,遵循“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宗旨,研究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引入方案,实现白云机场集航空、城际、地铁、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研究结论:(I)城际轨道交通引入机场等大量客流集散区域,方便快捷、安全正点是重要的服务要求。车站设置、车站建筑、列车交路、换乘和旅客流线等规划设计中应处处体现人性化要求。(2)提出城际轨道南北方向引入T1、T2、T3航站楼并均设置车站,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规划建设方案。(3)结合线网项目建设时序,提出近远期结合的运输组织分期方案。(4)本研究对于大型综合性机场交通组织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2014 Vol. 31 (3): 33-38 [
摘要
] (
4980
)
HTML
(1 KB)
PDF
(2367 KB) (
347
)
39
高速铁路过渡段动态响应试验与仿真对比分析
李献民,梁艳慧,王梦恕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外在高速车辆一轨道一路基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轮轨关系。同时,各国铁路部门对路桥(涵)等过渡段型式进行了施工工艺、行车效果的现场实测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无砟轨道各种过渡段路基的动态响应,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结合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试验工点现场实测数据,考虑车辆、轨道和路基结构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一个可靠的车辆一轨道一路基空间耦合模型,以便进行高速铁路过渡没动态响应研究。
研究结论:(1)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到桥路过渡段结构的动态响应曲线变化趋势一致性很好;(2)高速铁路过渡段长度设置宜控制在40 m左右,可有效减小甚至消除过渡段结构层的动态响应,可以保证列车高速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3)桥路过渡段不同结构层的动应力、振动加速度、动位移等动态响应特征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峰值大小、峰值出现位置有所差异,设置过渡段区段后,列车行驶引起的动态响应会明显减小到普通路基动态响应值;(4)过渡段结构层的动态响应受行车速度、列车轴重大小等因素影响,通常随行车速度、轴重的增大而呈现出增大趋势,其中受列车轴重影响显著;(5)本文研究结论可对高速铁路过渡段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2014 Vol. 31 (3): 39-45 [
摘要
] (
2616
)
HTML
(1 KB)
PDF
(2511 KB) (
474
)
线路与轨道
46
扭曲不平顺对双块式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Hot!
高俊英
研究目的:扭曲不平顺作为一种轨道几何形位的不平顺,对行车平稳性、安全性及舒适性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基于车辆动力学有限元方法,以轮轨关系为联系纽带,将机车车辆、轨道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应用计算机数值仿真的方法并借助于通用大型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包含轨道扭曲不平顺的车辆一双块式元砟轨道垂向全车耦合模型,研究扭曲不平顺幅值对双块式无砟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初步提出扭曲不平顺安全限值的建议值。
研究结论:(1)随着扭曲不平顺幅值的增加,车体、转向架、轮对、钢轨、道床板垂向加速度随之增加;在车辆一系、二系悬挂系统良好的减振效果下,车体加速度幅值不大,并不会对旅客舒适度造成太大影响;(2)从行车安全角度出发,建议将扭曲不平顺幅值限值为2 mm;(3)本文提出的扭曲不平顺限值对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对我国轨道几何形位的维修养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014 Vol. 31 (3): 46-50 [
摘要
] (
2602
)
HTML
(1 KB)
PDF
(917 KB) (
112
)
51
桥上纵连岔区无砟轨道受力及变形规律研究
王会永
研究目的:目前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在我国已建成的高铁线路中铺设较多,铺设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线路,桥上岔区一般铺设纵连道岔,为了研究桥梁和纵连道岔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文章以京沪高铁天津南站桥上纵连岔区为例,建立岔一桥一板一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分析岔区轨道在底座刚度、桥梁与轨道间摩擦系数以及列车制动位置对无砟轨道各部分受力及道岔的影响。
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温度力作用下,底座刚度增加时,墩顶纵向力、底座轴力及道岔可动部分位移增大;底座与桥梁间摩擦系数增大时,底座轴力及道岔可动部分变形减小;(2)制动力作用下,底座刚度和摩擦系数增加时,底座轴力增加,墩顶纵向力及道岔可动部分位移减小;(3)本文对岔桥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结论,对桥上纵连岔区无砟轨道结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4 Vol. 31 (3): 51-55 [
摘要
] (
2777
)
HTML
(1 KB)
PDF
(918 KB) (
355
)
56
道砟垫隔振性能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庞玲,赵才友,姚力,王平
研究目的:为了准确而又高效地评价道砟垫的隔振性能,本文建立单自由度阻抗模型和多自由度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对比刚性基础上的有砟轨道铺设道砟垫后的加速度插入损失,并与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
研究结论:(1)在0~200 Hz频段内,单自由度阻抗模型和多自由度车辆一轨道耦合模型都能有效的评价道砟垫的隔振性能,但前者计算简便、力学概念清晰,具有更强的工程实用性;(2)道砟垫隔振作用具有频率选择性,即它只能在某一频段内才具有明显的隔振作用,而其他频段隔振作用甚微甚至会放大振动;道砟垫隔振作用最显著频率为铺设道砟垫前系统的固有频率,此处加速度插入损失达到16.3 dB之多;(3)隔振效果最差,即放大振动最明显频率为铺设道砟垫后系统的第一阶共振频率,这个频率在设计道砟垫时应予以重视,避免与要求被隔振结构的固有频率重合;(4)本文提出的单自由度阻抗模型,对铁路有砟道床的隔振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4 Vol. 31 (3): 56-60 [
摘要
] (
2832
)
HTML
(1 KB)
PDF
(1818 KB) (
825
)
桥梁工程
61
不均匀沉降对大跨连续梁及轨道结构影响分析
Hot!
邹振华
研究目的:本文结合某高速铁路大跨度无砟轨道桥梁不均匀沉降工程实例,分析墩台发生不均匀沉降工况下,桥梁结构及桥上无砟轨道受力情况,并对结构安全性和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沉降值范围,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及建议。论文旨在通过针对性研究,对今后大跨连续梁不均匀沉降的整治处理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通过计算分析得出:(1)大跨连续梁不均匀沉降值超过现行设计规范一定范围时,对墩台受力影响较小,对连续梁主梁及轨道受力影响可控;(2)现行规范应适当放宽对大跨连续梁不均匀沉降的限值,有利于在设计阶段从源头上既保证结构安全又节约建设成本;(3)对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整治;(4)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铁路大跨连续梁因软土地基、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墩台不均匀沉降整治。
2014 Vol. 31 (3): 61-65 [
摘要
] (
2730
)
HTML
(1 KB)
PDF
(1343 KB) (
378
)
66
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刚度设计及取值研究
Hot!
陈克坚,李永乐,李龙,曾永平
研究目的:通过统计国内外已建成并安全运营的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刚度参数,参考国内外现有规范,结合铁路斜拉桥的刚度特点,分析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的刚度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车桥耦合振动的分析方法,分析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高跨比、宽跨比对车辆与桥梁的动力响应影响,提出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的刚度取值范围。
研究结论:(1)结合已建成的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及现有规范,考虑荷载差异,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竖向刚度可适当偏低,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竖向挠跨比设计值可取为1/500~1/800;(2)设计风速时横向挠跨比可放宽到1/1000~1/2000,可行车风速下横向挠跨比限值按规范取为1/4000;(3)桁架高跨比可取为1/25~1/40,桁架宽跨比可取为1/25~1/35;(4)本文研究成果对今后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初步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4 Vol. 31 (3): 66-71 [
摘要
] (
2777
)
HTML
(1 KB)
PDF
(1906 KB) (
485
)
72
实验梁尺寸对简支梁内嵌CFRP板条弯曲性能影响
王兴国,郑丹丹,朱坤佳,李力
研究目的:针对外贴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易剥离等缺点,本文首先在混凝土梁表层开槽并嵌粘CFRP板条,继而开展单调加载的弯曲性能试验,分析了不同试验梁尺寸(缩尺模型梁尺寸与原型梁尺寸的比值为1/2)对混凝土梁特征荷载、裂缝分布及其间距、钢筋及CFRP板条应变等的影响。
研究结论:结果表明:(1)实验梁尺寸对嵌入式加固效果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持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梁加固后的性能影响更为明显;(2)同荷载下,模型梁的挠度大致为原型梁挠度的1/2,接近几何相似系数;(3)持续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内嵌CFRP片材加固效果也相对较好,承载力提高幅度均小于无初始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加固梁,与实验梁几何相似系数无线性关系,且模型梁加固后裂缝间距相对更大,设计时应注意;(4)本研究结果可供桥梁加固研究及应用参考。
2014 Vol. 31 (3): 72-75 [
摘要
] (
2610
)
HTML
(1 KB)
PDF
(858 KB) (
164
)
76
圆端形铁路桥墩变形能力分析方法研究
李秉南,戴航,张继文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普遍采用基于墩底截面弯矩—曲率分析和塑性铰模型的变形能力分析方法来定量计算桥墩在水平地震下的延性能力,为了考察这种分析方法在我国铁路桥墩抗震设计中的适用性,对当前尚缺少研究的圆端形铁路桥墩的变形能力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
研究结论:(1)圆端形桥墩试件变形能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吻合,基于墩底截面弯矩一曲率分析和塑性铰模型的变形能力分析方法适用于圆端形铁路桥墩的抗震设计;(2)圆端形铁路桥墩的等效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和塑性铰区最大容许转角的延性安全系数的取值可以与我国JTG/T B02—01细则和CJJ166规范的规定相一致;(3)本文给出的圆端形桥墩变形能力分析方法为我国铁路桥梁圆端形桥墩的延性抗震设计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014 Vol. 31 (3): 76-81 [
摘要
] (
4991
)
HTML
(1 KB)
PDF
(2337 KB) (
107
)
隧道工程
82
沿海富水地区铁路地下隧道深基坑施工技术
周勇
研究目的:在近几年大规模铁路建设中,铁路客运专线明挖隧道施工技术发展迅速。为优化沿海富水地区铁路地下隧道混合支撑基坑围护方案、设计参数及施工技术,为土方开挖和隧道结构施工提供宽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保证主体结构能够采用模板台车整体浇筑,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建设工期和工程安全,因此,有必要对沿海富水地区铁路地下隧道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海南东环铁路美兰地下隧道(含地下车站)是全线控制性工程。(1)该隧道及地下车站可采用明挖顺做法施作、钻孔桩+旋喷桩作为围护结构和钢支撑+预应力锚索作为支撑体系;(2)这种围护支撑体系在国内沿海富水地区是第一次大范围的应用;(3)采用该混合支撑体系,不但能节省大量钢材,而且能改善施工条件,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4)该研究成果可为沿海富水地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014 Vol. 31 (3): 82-86 [
摘要
] (
2755
)
HTML
(1 KB)
PDF
(914 KB) (
180
)
87
同寨隧道进口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誊
吴发展,傅政
研究目的:同寨隧道进口受高地应力、碳质板岩等地质因素作用,在以118型钢为主的初期支护参数支护下,施工中出现大变形,拱架扭曲、喷混凝土脱落,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本文意在寻找解决大变形的方法,为后续施工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变形控制技术措施:(1)在地应力大变形段采取以抗为主的支护措施,坚持“先强后优化”的原则,支护一次到位,从而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2)软弱围岩开挖后及时支护,尽早封闭成环,并且适时进行径向注浆,有效加固松动的围岩,改善围岩性能,减少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使支护与围岩共同形成受力体系,共同抑制隧道变形的发生;(3)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尽早施作仰拱,严格控制初期支护闭合时间;(4)本文对隧道碳质板岩的控制变形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14 Vol. 31 (3): 87-90 [
摘要
] (
2930
)
HTML
(1 KB)
PDF
(889 KB) (
125
)
91
隧道工程监控三维实时交互可视化信息平台研究
蒲浩,彭永,徐源,舒群,曾学艺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外对隧道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二维视图下对监控数据简单的图表分析。少数系统虽在三维条件下实现了信息的查询,但隧道模型较为粗糙,信息单一。本文应用三维实时交互可视化信息技术研发了隧道监控信息平台,平台隧道模型精细,信息丰富。
研究结论:(1)基于R-Trees构建的空间索引,可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2)研发的隧道工程监控三维实时交互可视化信息平台集隧道三维场景的快速构建、交互式漫游、信息查询于一体,场景浏览顺畅,信息丰富完整;(3)应用证明,该平台增强了用户在隧道监控中的可视化、交互性,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4)该研究成果可推广到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矿山等工程建设领域的三维可视管理中。
2014 Vol. 31 (3): 91-96 [
摘要
] (
2736
)
HTML
(1 KB)
PDF
(2421 KB) (
119
)
城市轨道交通
97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评价研究
张凯,秦斌斌,刘用渗,张强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作为城市的骨架,若其线路布局合理,则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轨道交通线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科学合理评价,提出一种基于APH法和熵权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评价方法。
研究结论:(1)在系统地分析轨道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的5个城市轨道交通定量评价指标具有典型性;(2)提出的基于APH赋权法和熵权赋权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既考虑相关专家丰富的主观经验,又遵循了指标本身所蕴涵的客观信息;(3)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具体实例,得出的结果表明:评价系数越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越优越,与实际相符;(4)该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评价,可以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014 Vol. 31 (3): 97-101 [
摘要
] (
2629
)
HTML
(1 KB)
PDF
(877 KB) (
288
)
102
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空间变位分析
Hot!
康佐,郑甲佳,谢永利
研究目的:为了解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空间变位规律,本文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依托工程,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的地表、地层纵、横向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提高黄土地区地铁区间隧道的修筑水平。
研究结论:(1)双洞开挖的空间效应与开挖洞径和相对位置有直接关系,后开挖洞室掌子面距先行洞室测试断面两倍洞径左右时开始产生影响,开挖洞室到先行洞室测试面断面时,影响最大;(2)浅埋暗挖法施工中地表地层沉降基本经历缓慢变化、急剧变化及逐渐平稳三个阶段;(3)施工对地层的影响与埋置深度近成反比关系,随地层深度逐渐增加,施工对另一侧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减弱;(4)沉降速率与距离监测断面成反比关系,随掌子面向监测断面的靠近而不断增大,而后随着掌子面远离监测断面而不断减小,呈漏斗形,最大值在掌子面过后的2~4 m的范围;(5)横向的地表沉降曲线呈宽底漏斗状,地层沉降曲线变为标准w形;(6)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西安地铁修建中的地上地下重点文物和古今建筑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2014 Vol. 31 (3): 102-109 [
摘要
] (
3586
)
HTML
(1 KB)
PDF
(3447 KB) (
477
)
110
西安地铁盾构施工地表沉降随机介质预测研究
谷拴成,李敏
研究目的:针对应用随机介质理论预测盾构施工过程中诱发的地表沉降量时盾尾隧道断面收敛量的确定问题,文中在考虑盾构施工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并运用弹性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计算出随机介质理论预测地表沉降所需的参数。本文意在利用随机介质理论预测地表沉降量时,将预测计算所需参数可以进行量化计算,并能对影响其大小的各个因素针对施工环境进行优化。
研究结论:通过对西安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降分析表明:(1)在盾尾断面收敛量的影响因素中,偏心超挖的影响最为敏感,而且最不容易控制;(2)盾尾应力释放引起的收敛变形是控制地表沉降的关键因素,而在弹性变形范围内,适当的增大注浆压力可以控制盾尾应力释放引起的隧道断面收敛量,有效地减小地表沉降;(3)使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断面收敛量的方法并结合随机介质理论预测得到的地表沉降数据和沉降曲线趋势与实际结果符合;可对土体结构致密、强度较高的黄土地层中盾构施工中地表沉降控制措施的采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4 Vol. 31 (3): 110-116 [
摘要
] (
3091
)
HTML
(1 KB)
PDF
(2390 KB) (
490
)
节能环保
117
铁路运营碳排放测算及低碳效应评价研究·
Hot!
谢汉生,周新军,黄茵,商一帆
研究目的:在揭示铁路节能与碳减排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我国铁路运营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变化;通过确定铁路运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建立低碳效应评价体系,为铁路节能减排提供评价工具。
研究结论:(1)铁路运营中能耗量直接决定碳排放量,通过引入相关系数即可将能耗量转换成对应的碳排放量;(2)由于铁路运营中大量使用清洁能源电能,从严格的意义上看,电能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因此,铁路能耗又不完全等同于碳排放,需要在碳排放量计算时加以明确说明;(3)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构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可以确定各层次权重;(4)本文提出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和低碳效应评价体系,可应用于铁路行业的碳排放统计、监测及评价等项工作。
2014 Vol. 31 (3): 117-122 [
摘要
] (
2785
)
HTML
(1 KB)
PDF
(496 KB) (
274
)
工程经济与管理
123
基于创新方法的科研流程再造及创新模式研究
魏永幸,熊祥雪,秦小林,袁志刚
研究目的: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大型工程咨询企业之一。自2006年开始导入创新方法,经历了尝试性学习、普及培训、引进软件结合项目应用培训等阶段,对工程咨询企业应用创新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将应用创新方法与企业科技研发管理相融合,通过管理进一步促进创新方法应用,需要研究。
研究结论:通过本项目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研发项目或技术方向筛选,是工程咨询企业推广应用创新方法的最佳方向;(2)在科研流程中增加基于创新方法的预研究流程,有利于提高企业科研立项成效和成果水平;(3)提出了适合工程咨询企业的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三人”团队建设方案和企业创新模式。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以创新”三人”团队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研发项目或技术方向筛选的创新方法推广模式,可使创新方法理论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工程咨询企业科技研发的水平;(4)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在工程咨询企业科技研发中推广使用。
2014 Vol. 31 (3): 123-128 [
摘要
] (
2584
)
HTML
(1 KB)
PDF
(1433 KB) (
156
)
129
BIM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
徐骏,李安洪,刘厚强,叶明珠,张洁茹
研究目的:软、硬件及信息化水平的发展为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基于BIM技术和铁路行业的特点,以及BIM在铁路中的应用现状,阐述铁路全生命周期中BIM技术的可能应用场合,并从政策、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五大方面进行风险与对策分析,为铁路行业BIM应用、信息化铁路建设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BIM技术的出现给铁路行业生产及管理效率提升带来新的驱动力,可以应用于铁路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全过程,帮助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2)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政策不完善、经济效益不显著、核心技术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管理制度不明确等风险,导致其应用主要侧重三维建模,尚未完成全生命周期应用,相关技术、标准、政策及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4 Vol. 31 (3): 129-133 [
摘要
] (
2764
)
HTML
(1 KB)
PDF
(470 KB) (
762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