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 页
期刊介绍
科技信息
期刊查询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留言板
English
ipad移动阅读平台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9年 26卷 6期
刊出日期:2009-06-15
路网研究
路网研究
1
铁路选线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朱 颖
研究目的:铁路选线是铁路设计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是影响全局性的总体工作。随着铁路技术标准的提高和高桥、长隧修建技术的提高,铁路选线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速路选线设计更加注重工程安全、更加注重环境,城镇规划,资源开发、交通、农田、水利设施间的协调,要求总体上相互配合,全局上经济合理,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这也是世界一流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总体设计要求,为此,线路选线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铁路工程建设的可靠性、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及社会接纳性,关系到铁路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它是高速铁路建设应重视的首要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选线理念,才能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
研究结论:本文简述了高速铁路选线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坚持地质选线、重大工程优先选址、环保选线、规划选线、资源选线、横断面选线,六位一体的选线原则理念,并强调在确定线路走向时要做到失小得大,对重点线路与非重点线路区别对待,做到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浪费。在线路方案比选中,要高度重视投资控制,但不能把投资作为唯一的要素考虑。只有投资合理、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线路方案才是最优方案。
2009 Vol. 26 (6): 1-5 [
摘要
] (
2508
)
HTML
(1 KB)
PDF
(144 KB) (
323
)
6
客运专线超高对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影响
冯 威
研究目的:客运专线车站附近曲线上通过列车的速度差值较大,超高设置与行车的舒适度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采用较大半径的曲线可以避免列车舒适度差的问题,但车站往往位于受条件限制的人口密集的城市范围,采用较小的曲线半径具有减少拆迁量等优势。通过对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超高设置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运专线车站两端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研究结论:车站两端的曲线半径应结合地形条件合理选择,并进行最低行车速度检算。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宜采用11000~12000 m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宜采用规范规定的最大长度;若考虑预留提速条件, 11000~12000 m曲线半径地段缓和曲线长度宜分别加长30 m。
2009 Vol. 26 (6): 6-8 [
摘要
] (
2597
)
HTML
(1 KB)
PDF
(121 KB) (
193
)
9
甬台温铁路进一步提速的可行性研究
邱文展
研究目的:参照同类建设标准项目的运营实践,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地质特征,对影响提速的各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论证进一步提速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从甬台温铁路建设标准和各项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技术措施分析,本线进一步提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通过局部调整道床厚度、变更道砟等级,分析路基工后沉降并采取补强措施后可实现开通运营250 km /h的需求。运输组织和各项工程技术总体上可适应远期提速300 km /h要求,但尚需对运输组织模式、信号区间行车布点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
2009 Vol. 26 (6): 9-12 [
摘要
] (
2622
)
HTML
(1 KB)
PDF
(118 KB) (
138
)
13
邯郸至黄骅港铁路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王兴华,李永庆
研究目的:邯黄线起自邯郸终至黄骅港,地处河北省平原区,沿线农田遍布,多路、无山、缺土,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铁路的特点。通过研究邯黄铁路的关键技术标准,重点是限制坡度标准和路基填料标准,为平原地区I级货运铁路的设计积累经验。
研究结论:虽然4‰限坡标准较6‰限坡标准投资增加4亿元,但仅占全部投资的2. 5%,而牵引质量可达7 250 ,t增加明显。为了与相邻路网干线的标准相一致,适应未来货运通道重载化、车辆大型化的发展方向,建议采用4‰的限坡标准。针对平原地区路基填料缺乏的难点,建议路基基床表层采用A组土,路基底层采用改良土加C组土加强碾压的方案,投资节省,可实施性强。
2009 Vol. 26 (6): 13-16 [
摘要
] (
2522
)
HTML
(1 KB)
PDF
(147 KB) (
76
)
17
基于FDTD的探地雷达数值仿真与成像研究
冯彦谦,王 银,刘四新
研究目的:探地雷达探测受天气、场地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应用FDTD方法对探地雷达的探测机理进行仿真,能够克服上述不利因素,节约成本,提高探测效率和数据采集质量,为探地雷达的正演模拟提供指导。偏移成像技术是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够把雷达记录中的每个反射点移到其真正位置,获得反映地下介质的真实图像。
研究结论:对地下管线探测模型进行了仿真,从共偏移距剖面上得到了管线异常,反映了FDTD方法模拟探地雷达进行探测的可行性。对共偏移距剖面进行偏移成像技术后,得到了地下管线的真实位置,说明了偏移技术在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中能够起到归位的作用,得到横向分辨率极大提高的地下构造原像。
2009 Vol. 26 (6): 17-20 [
摘要
] (
2620
)
HTML
(1 KB)
PDF
(282 KB) (
140
)
21
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在铁路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梁 永
研究目的:利用GPS观测信息获得观测点的正常高,是目前GPS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本文对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将项目中GPS测量获得的大地高直接转换为正常高。
研究结论:利用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对GPS控制网点进行高程拟合,然后对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内外精度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精度优于±3. 5 cm,可以获得厘米级精度要求的正常高,真正实现了GPS技术在几何和物理意义上的三维定位功能;与传统水准测量相比,利用精化大地水准面不但没有误差累积,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的条件下,采用高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模型,水准精度达到厘米级,这是铁路水准测量中的一次飞跃。
2009 Vol. 26 (6): 21-24 [
摘要
] (
2498
)
HTML
(1 KB)
PDF
(123 KB) (
369
)
25
基于并联灰色神经网络的基桩沉降量预测研究
申耀伟,王 杰
研究目的:静荷载试验是基桩检测中最直观有效的检测方法,其试验数据的科学有效性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判定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并联灰色神经网络模型,探讨静荷载试验中相似地质条件下基桩沉降量的有效预测和数据修补问题,并给出计算方法。
研究结论:通过对桩周围土体的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区域内桩周围土体的关联度;借助线性加权的方法对灰色模型和BP神经网络进行并联整合,实现对单一模型的降噪优化;运用并联灰色神经网络,对相似土层区域范围内单桩静荷载试验数据进行有效预测,并进行误差比对。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对试验过程中缺失数据的修复、已知沉降量的拟合、未来沉降量的预测和关联区域内基桩沉降量参考值的确定具有实用价值。
2009 Vol. 26 (6): 25-29 [
摘要
] (
2539
)
HTML
(1 KB)
PDF
(364 KB) (
94
)
30
门架式双排桩受力位移特性分析
周应华
研究目的:探求门架式双排桩桩身的内力位移分布特征及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
研究结论:(1)在桩排距较大的情况下,门架式双排桩的前排桩的桩顶位移明显小于单排悬臂桩和无连梁的双排桩; (2)门架式双排桩的前后排桩的最大弯矩和剪力比较接近,而且正负弯矩和剪力比较接近,表明连梁在协调前后排桩顶位移、桩身弯矩和剪力方面有明显的作用;(3)岩土层参数的选取是影响抗滑桩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4)门架式双排桩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可以有效地限制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 (5)对于膨胀土边坡,在实际施工中要做到及时开挖、及时防护,以减少施工对土体含水量和土体结构带来的扰动;(6)在实际应用中要采用数值计算与成功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边坡稳定。
2009 Vol. 26 (6): 30-33 [
摘要
] (
2501
)
HTML
(1 KB)
PDF
(448 KB) (
148
)
34
S245公路下立交船坞式结构设计研究
魏国安
研究目的:介绍S245公路下立交工程船坞式结构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很复杂的状况下,公路断面结构形式、土压力、抗浮力的计算及设计。
研究结论:当地下工程必须修建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时,其边界条件(包括地下水的浮力、渗漏、土压力等)对工程的设计、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各种因素对工程的影响,而且还要保证安全施工及以后的工程运营安全。实践证明,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下穿公路采用船坞式结构设计是可行的,合理安全的。
2009 Vol. 26 (6): 34-36 [
摘要
] (
2531
)
HTML
(1 KB)
PDF
(283 KB) (
54
)
37
铁路堤坝稳定性分析方法
王开云
研究目的:目前,铁路工程中建造在下倾冲沟上的兼顾拦水及导流作用的堤坝是在水利工程中的碾压式土石坝基础上,进行设计及稳定性计算的,但其所受荷载及稳定性控制工况有别于水坝,相关方面的研究很有限,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铁路堤坝设计、计算的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建造在下倾冲沟上的堤坝稳定性进行分析。
研究结论:(1)基底坡降、接触面粘聚力、摩擦系数对堤坝稳定性影响较大; (2)基底坡度大于5%时不宜直接在地面上填筑堤坝,如有条件应尽量将坝底挖平; (3)堤坝基底长期在水位以下,粘聚力降低,在计算中宜将粘聚力取零值。
2009 Vol. 26 (6): 37-40 [
摘要
] (
2490
)
HTML
(1 KB)
PDF
(823 KB) (
107
)
41
洛湛铁路岩溶路基加固分析
姚裕春,李安洪,陈裕刚,李中桅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区岩溶地基灾害类型及形成机理,以对其既有铁路岩溶地基灾害进行有效治理,对新建铁路岩溶地基进行合理加固,从而确保岩溶地基铁路安全。
研究结论:(1)洛湛铁路岩溶路基主要以地面塌陷危害为主,其塌陷机理主要以地下水波动引起的渗透潜蚀和真空吸蚀作用为主,同时也受人工抽取地下水影响。(2)岩溶路基整治原则为:路堤一般采用注浆加固,路堑采用探灌结合的原则在开挖路基面进行物探及钻孔验证;对埋设较深的溶洞,宜先采用粉煤灰或砂浆充填后再注浆;对裸露或浅埋型,宜采用挖除换填或加混凝土盖板加固。(3)地基注浆过程中边探边注,探注结合,需注意注浆压力与注浆环境变化,严格注浆质量检查,以保证岩溶地基加固效果与稳定。
2009 Vol. 26 (6): 41-43 [
摘要
] (
2575
)
HTML
(1 KB)
PDF
(92 KB) (
177
)
44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深大基坑关键技术研究
徐向辉
研究目的:提出综合交通枢纽超深、超大、体形复杂基坑实施方案确定原则与思路,解决多级基坑围护体系和大空间支撑体系参数确定方法。
研究结论:综合交通枢纽内基坑方案确定首先要采用总体研究的思路;施工方案的选择和各项技术参数的确定应采用数值模拟和规范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模式;多级式基坑支护参数的确定没有规范要求,应根据基坑卸载平台宽度(B)、深坑深度(H)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施工方法和降水条件等综合确定;大空间支撑体系布置和支撑参数的确定应采用等效刚度概念和刚度均匀布置的原则,并应考虑环境温度变化、支撑立柱隆沉、施工荷载作用等的综合影响。
2009 Vol. 26 (6): 44-49 [
摘要
] (
2717
)
HTML
(1 KB)
PDF
(914 KB) (
119
)
50
高速铁路线路平面设计标准应用分析研究
白宝英
研究目的:线路平面设计标准决定了列车运行速度及舒适度水平,并影响项目建设的成本。通过对列车开行方案及V-S曲线分析研究,实现科学合理地选择平面设计标准,使其满足速度目标值、舒适度水平、沿线控制物的要求,实现线路方案技术经济合理、综合效益最优。
研究结论:在有特殊技术要求和控制因素的地段,线路平面设计标准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运营工况及V-S曲线研究确定。对于区间线路,应根据运营工况及V-S曲线,分析跨线列车与高速列车运营速差关系,研究确定合理的舒适度水平及相应的超高值,据此选择合理的平面设计标准;对于车站两端线路,还应分析曲线与站中心的距离关系及进出站列车与高速列车的速差关系,确定合理的舒适度水平及相应的超高值,据此选择相匹配的平面设计标准。
2009 Vol. 26 (6): 50-53 [
摘要
] (
3008
)
HTML
(1 KB)
PDF
(123 KB) (
174
)
54
合宁铁路无缝道岔群设计技术研究
黄正华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钢轨-扣件-岔枕-道床”无缝道岔群整体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客运专线无缝道岔群受力与变形进行研究。提出客运专线无缝道岔群钢轨温度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计算分析无缝道岔群钢轨温度力和位移。为客运专线车站无缝道岔的设计、施工及养护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无缝道岔群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其受力与变形远比单组无缝道岔复杂的多,故对其受力与变形不利。建立的无缝道岔群整体有限元计算模型,真实地模拟了无缝道岔之间及道岔钢轨、扣件、岔枕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ANSYS二次开发技术编制的无缝道岔群相互作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可自动完成有限元建模、荷载的施加、方程的求解,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效率。经对尖轨和心轨位移、道岔钢轨强度、辙叉跟端最大荷载的检算,满足道岔技术条件的要求。
2009 Vol. 26 (6): 54-57 [
摘要
] (
2503
)
HTML
(1 KB)
PDF
(440 KB) (
162
)
58
任意截面任意布筋的配筋计算
杨咏漪 陈克坚
研究目的:复杂截面复杂布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计算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一个难题,对于非对称非均匀布筋的复杂截面,一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以AutoCAD为二次开发平台,基于ObjectARX和VC++采用解析法、迭代法和图解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钢筋混凝土任意截面任意布筋的配筋计算问题(允许应力法),并编制相应的允许应力法任意配筋程序AFPA(Arbitrary Fabrication Program forAllowablestress)。
研究结论:AFPA对任意钢筋混凝土截面进行配筋计算是可行和可靠的;AFPA对任意混凝土截面进行应力重分布计算是可行和可靠的;双向受力的空心截面通过中间设置隔板来控制截面钢筋拉应力和裂缝宽度作用不大。
2009 Vol. 26 (6): 58-62 [
摘要
] (
2542
)
HTML
(1 KB)
PDF
(344 KB) (
112
)
63
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桥桥墩盖梁设计特点
于 洋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结合该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介绍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桥墩盖梁形式的选择,考虑荷载的种类,支承垫石的设计特点,盖梁钢筋布置的设计特点,排水设计,以及在消化日本单轨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为今后跨座式交通系统的桥墩盖梁设计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重庆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是首次在我国采用单轨技术,选用的T形桥墩结构合理,适应了单轨的受力特点,荷载的选择符合单轨的各类施工、运营工况。精确的支承垫石参数的设计满足了架设需要,突破了日本”先墩后梁”的施工模式。
2009 Vol. 26 (6): 63-66 [
摘要
] (
2592
)
HTML
(1 KB)
PDF
(348 KB) (
150
)
67
大跨度提篮拱桥上无缝线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刘文兵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提篮拱桥在温度变化、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并建立铺设无砟轨道的大跨度提篮拱桥无缝线路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梁轨相互作用分析,计算铺设无砟轨道的140 m跨径提篮拱桥上无缝线路变形、纵向力、伸缩位移、挠曲位移,为桥梁和无缝线路设计检算提供支持。
研究结论:在计算提篮拱桥的伸缩力时,可采用与常见简支梁或连续梁相同的方法计算梁的伸缩位移量;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提篮拱产生的最大挠曲位移明显小于伸缩位移,钢轨挠曲力较钢轨伸缩力小,挠曲力一般不控制轨道检算,但可能控制墩台的设计检算。
2009 Vol. 26 (6): 67-70 [
摘要
] (
2567
)
HTML
(1 KB)
PDF
(505 KB) (
173
)
71
中德两国高速铁路桥涵设计的差异分析
王庭正
研究目的:通过对武广客运专线铁路中德联合咨询工作经验的阐述,对两国铁路桥涵设计中存在的重大技术分歧及差异进行论述与分析,期望引发铁路工作者的创新思路和对先进技术的深入探讨,促进我国高速铁路桥涵设计技术的进步。
研究结论:中德两国在高速铁路涵洞设计、桥面布置、列车制动力、牵引力计算、连续梁桥墩制动力、牵引力分配、梁部徐变变形限值、桩基础计算方法及承台配筋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交流与探讨,了解掌握了这些差异的来源,并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对德方咨询意见提出了合理的取舍,可为提高我国高速铁路桥涵建设质量提供借鉴。
2009 Vol. 26 (6): 71-75 [
摘要
] (
2521
)
HTML
(1 KB)
PDF
(283 KB) (
141
)
76
郑西线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沉降计算探讨
白琦成
研究目的:郑西客运专线三门峡至灵宝段为湿陷性黄土深厚地区,桥梁桩基由于存在负摩阻力而发生过量沉降。而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沉降的计算方法至今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研究寻求适合本线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沉降计算方法以便在设计阶段控制总沉降值。
研究结论:(1)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沉降计算必须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 (2)桩基采用总沉降不大于规定值控制设计是合理的; (3)郑西线三门峡至灵宝段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采用修正的铁路桥规方法计算桩基总沉降是可以控制设计的,施工期间应按相关规范进行沉降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采用曲线回归法进行沉降评估分析; (4)桩底以下土层压缩模量是影响沉降计算值的主要因素,勘探时务必准确测定桩底以下土层压缩模量。
2009 Vol. 26 (6): 76-80 [
摘要
] (
2575
)
HTML
(1 KB)
PDF
(221 KB) (
185
)
81
索结构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及基本防腐处理措施
应甘洲
研究目的:索结构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应用桥型范围是悬索桥、斜拉桥、拱桥、系杆拱桥等,索的构造也相应分为缆索、拉索及吊索等多种类型,根据桥梁索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应对其提出了很高的防腐性能要求。
研究结论:索结构由于其优异的材料性能特点,在桥梁等多种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保证长期安全使用,对索结构的防腐应采取综合工程措施。目前对构成索结构的材料采取的基本防腐处理措施主要为热浸镀锌和环氧喷涂处理。
2009 Vol. 26 (6): 81-85 [
摘要
] (
2597
)
HTML
(1 KB)
PDF
(144 KB) (
157
)
86
丽香铁路莲花山岩溶隧道方案地质比选研究
张广泽 段光武
研究目的:查明莲花山岩溶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安全可行的隧道选线原则。
研究结论:(1)控制隧道方案的主要因素是黑龙潭岩溶径流带。该岩溶径流带以泉群形式排泄于丽江古城北象山坡麓的黑龙潭,泉水主要来自九子海、腊日光、红水塘一带约121 km2洼地区的大气降水补给。该岩溶径流带属相对独立的脉状径流,为深岩溶形成,水力坡度很小,流速缓慢。(2)隧道的选线原则:应以岩溶水对隧道的危害及隧道开挖对岩溶水系的影响为研究重点,尽量避开大型溶蚀盆地、溶蚀洼地等集中汇水区,避开靠近补给区的岩溶径流带上游;在进洞前应通过展线拔高线路,使隧道从靠近排泄区的岩溶安全带内通过。
2009 Vol. 26 (6): 86-90 [
摘要
] (
2562
)
HTML
(1 KB)
PDF
(826 KB) (
189
)
91
宝成铁路109隧道震灾特征及抢险整治措施
孟祥连
研究目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宝成铁路109隧道多处山体崩塌,行进机车被毁,油罐列车洞内起火燃烧,工程严重受损,使我国西南交通大动脉运输中断。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宝成铁路运营,成为当时全国抗震抢险工作中被广泛关注的焦点。
研究结论:健全和完善的应急机制是保障抢险工作的基础;坚持科学抢险的思想是指导抢险工作的核心;坚持快速行动、灵活务实的作风是抢险工作的原则;在山区交通工程的建设中,高度重视地质勘测设计工作是减灾和防灾工作的前提,也是同步开展改线方案研究的依据。
2009 Vol. 26 (6): 91-93 [
摘要
] (
2543
)
HTML
(1 KB)
PDF
(341 KB) (
240
)
94
电气化铁道直供分区所电气负荷的分析
楚振宇,张长梅
研究目的:在复线电气化铁道供电臂末端设置分区所进行上下行并联供电,能有效提高牵引网电压水平和降低牵引网电能损耗。如何合理选择分区所的电气设备容量,确定电气设备的负荷能力,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分区所最大负荷电流和等效电流的计算方法,为合理选择电气设备提供依据。
研究结论:分区所最大电气负荷出现在重负荷行车方向列车按追踪运行,同时轻负荷方向无列车运行的情况下;分区所的最大负荷电流和等效电流均与供电臂追踪间隔数呈线性增长关系;当供电臂追踪间隔数较少时,分区所最大等效电流可近似按上下行分开供电时供电臂重负荷方向首端等效电流的30%取值,当供电臂追踪间隔数较多时,分区所最大等效电流可取上下行分开供电时供电臂重负荷方向首端等效电流的1 /4。
2009 Vol. 26 (6): 94-97 [
摘要
] (
2546
)
HTML
(1 KB)
PDF
(242 KB) (
132
)
98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3D钢桁架优化设计研究
田承昊,董 城,刘 明,王铁成
研究目的: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出现的未成熟收敛、振荡、随机性太大等缺点,通过研究对其改进,提出自适应遗传算法。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建立钢桁架结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matlab语言编写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分析程序,用于铁路车站工程一雨棚的优化设计。
研究结论: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存在的缺点,通过研究提出了自适应遗传算法。该算法在计算过程中依据个体的适应值,来确定染色体的交叉位置、交叉率、变异率,使杂交沿着有利于算法收敛的方向进行。确保了子代个体优于父本,使进化前期变异明显,后期趋于稳定,确保搜索到全局最优解,从而保证了种群开发和搜索的平衡及全局收敛性。并建立了桁架结构优化设计模型,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对铁路车站一雨棚桁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证明自适应遗传算法是一种理想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2009 Vol. 26 (6): 98-102 [
摘要
] (
2609
)
HTML
(1 KB)
PDF
(355 KB) (
160
)
103
客运专线铁路是否需要设置6‰下坡道延续进路的探讨
沈志凌
研究目的:铁路技术规范规定遇到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超过6j下坡道时应设接车进路的延续进路,以防列车冒进出站信号机后发生侧面冲撞事故。但是设置延续进路会带来车站列车通过能力的下降或增加工程投资等问题。客运专线铁路是否还需要采用该规定,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不宜设置的可能性,供工程设计者参考。
研究结论:通过分析既有线6‰下坡道延续进路设置的由来,结合客运专线铁路车辆制动性能及列车运行控制装备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客运专线车站站外有超过6‰下坡道时无需设置延续进路的论点,突破了铁路技术规范的规定,对降低铁路轨道和信号工程投资、减少铁路用地、提高车站列车通过能力有现实意义。
2009 Vol. 26 (6): 103-106 [
摘要
] (
2510
)
HTML
(1 KB)
PDF
(232 KB) (
163
)
107
地铁车辆段预留上盖开发消防设计研究
高 虹
研究目的:地铁车辆段预留上盖开发设计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深圳地铁前海车辆段预留上盖消防设计的研究,提出车辆段上盖的板、梁、柱、基础等均应采用非燃烧体材料,采用防火涂料隔热措施或增加梁板构件保护层厚度,使其达到4 h的耐火极限,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结论:通过对前海车辆段预留上盖开发消防设计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车辆段预留上盖设计中消防设计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恰当的防护措施,满足消防要求;对车辆段内的防火问题尽量按照现行的消防技术解决,或遵照现行规范规定的安全保障标准;针对混凝土板4 h的耐火极限要求,可采用防火涂料隔热措施或增加梁板构件保护层厚度来解决,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2009 Vol. 26 (6): 107-110 [
摘要
] (
2505
)
HTML
(1 KB)
PDF
(355 KB) (
299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