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7年 24卷 1期
刊出日期:2007-01-15

路网研究
 
       路网研究
1 铁路设计理念的回顾和展望
朱颖,王国生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并深入分析建国以来铁路建设各个时期以及世界各国不同铁路设计理念产生的基 础,各自的特点、方案和经验教训。以铁道部党组提出的20字铁路建设新理念为基础,提出现时以及未来铁 路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思路。
研究结论:“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未来”不但是铁路建设的新理念,而且是当前 铁路设计的基本理念,其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国多年铁路设计理念有许多好的内容要坚持,但存在的不 足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时代要求,借鉴国外铁路先进的设计理念,不断更新 我们自己的设计理念。
2007 Vol. 24 (1): 1-5 [摘要] ( 2527 ) HTML (1 KB)  PDF  (159 KB)  ( 179 )
6 铁路工程勘测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卓宝熙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并分析了铁路工程勘测技术自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叙述了铁路勘测技术在工 程测量、航测、遥感、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等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今科技水平及未来发 展趋势,系统地、全而地对铁路勘测技术在以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研究结论:勘测装备更加轻巧、精度更高、功能更加齐全、操作更加方便,数据采集和处理数宇化、模块化 和自动化,技术应用集成化,建立“工程勘测设计数据库”,完善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的应用模式, 是今后铁路勘测技术总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今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跨江、跨海隧道建设项目 越来越多的需要。
2007 Vol. 24 (1): 6-12 [摘要] ( 2512 ) HTML (1 KB)  PDF  (193 KB)  ( 254 )
13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我国铁路建设中的应用综述
谭衢霖,沈伟,杨松林,胡吉平
研究目的:结合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综述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铁路建设中各个方而的 应用情况,并分析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雷达干涉测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高光谱遥感等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及其 应用潜力。
研究结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我国铁路建设中的发展有3个趋势:(1)未来5年内遥感将在空间分 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3个方而出现新的突破,形成高、中、低轨道结合,大、小、微型卫星协同,粗、 精、细分辨率互补的遥感网络。(2) "3S”技术的结合,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摄影测量 与遥感技术在铁路建设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之一。(3)遥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由此形成的铁路管理和 信息服务系统形象地通过计算机提供给公众,为公众提供方便,也是铁路管理和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2007 Vol. 24 (1): 13-19 [摘要] ( 3166 ) HTML (1 KB)  PDF  (232 KB)  ( 276 )
20 正射影像图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张大春,王国民
研究目的:分析正射影像图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结论:大规模地制作铁路航空或卫星数宇正射影像图具有周期短、见效快、节省资金、降低对专门技 术设备的需求等特点,能提高信息的现时性;在铁路规划、设计、征地、工务和土地管理中使用数宇正射影像图 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或航片制作的各类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可为新 线铁路勘测设计的各个设计阶段提供更加直观、信息量丰富、地理精度高等的设计所需信息;将设计区域的地 而模型数据(DEM)和正射影像迭合在一起,加上设计的各类铁路设备模型,可以实现设计区域的三维影像 图,再沿设计线路加上一条飞行路线,即可实现沿设计线路的三维真实景观图。
2007 Vol. 24 (1): 20-26 [摘要] ( 3184 ) HTML (1 KB)  PDF  (244 KB)  ( 198 )
27 铁路线路设计回顾与思考
王玉泽
研究目的:铁路选线设计是涉及而广、技术性强、关系全局的总体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 文就铁路线路设计手段从以人工与图板为主,发展到甩掉图板,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了平而、纵断 而、横断而优化设计等方而进行了回顾,阐述了线路设计技术的进步、创新与发展方向,从而就铁路线路设计 标准的提高和不断发展提出铁路线路设计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研究课题。
研究结论:尽快由三维设计环境向多维设计环境发展,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向人工智能设计发展,建成数字 铁路远线专家系统,是铁路选线设计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必将大大提高铁路选线设计的生产效率,缩短工 程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
2007 Vol. 24 (1): 27-31 [摘要] ( 2552 ) HTML (1 KB)  PDF  (177 KB)  ( 292 )
32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冉理
研究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一拉萨段全长1 142 k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跨越高原多年冻土地段里程最 长的铁路,沿线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高,建设过程中而临着许多技术 难题。文章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特点及主要工程问题,科技攻关工作与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主要阶段性 成就等几个方而,对如何更好解决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这一难题,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 高原铁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研究结论:文章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查清了线路通过地区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含冰量和不良冻土现象 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攻克冻土难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工作保证。对路基工程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 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治理原则和具体工程结构类型。
2007 Vol. 24 (1): 32-40 [摘要] ( 2521 ) HTML (1 KB)  PDF  (416 KB)  ( 191 )
41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综述
卢祖文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 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得多。本文旨在提 供长期以来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轨道方而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以期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研究结论:对各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钢轨、轨下基础、扣件、 道床等方而的技术指标做出分析和评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2007 Vol. 24 (1): 41-54 [摘要] ( 2539 ) HTML (1 KB)  PDF  (292 KB)  ( 535 )
55 中国铁路桥梁技术发展与展望
高宗余,方秦汉,卫军
研究目的:和公路桥梁相对而言,铁路桥梁荷载大,冲击力大,要求能抵抗自然灾害的标准高,特别是结 构要求有一定的竖向横向刚度和动力性能。本文以大量事实论述了100多年来中国铁路建桥技术取得的举 世瞩目的进步
研究结论:中国铁路桥梁研究制造出高强度耐久的新材料,设计出先进合理的桥式结构,拥有科学先进的 制造和施工工艺设备。中国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新世纪还需进一步开展多项科技 研究
2007 Vol. 24 (1): 55-59 [摘要] ( 2512 ) HTML (1 KB)  PDF  (151 KB)  ( 309 )
60 建筑业施工机械发展趋势及管理模式探讨
徐安华
研究目的:改革开放给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国际同期水平的规模 宏大、高科技含量的工程层出不穷,我国的建筑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做好新形势下 的设备管理,充分发挥施工机械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是关系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筑施 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研究结论:高施工效率、良好的作业性能及满足不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需要是建筑业施工机械的发展趋 势。根据不同项目、单位规模和机构职能的需要,对施工机械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是深化管理工作的要求。
2007 Vol. 24 (1): 60-64 [摘要] ( 2472 ) HTML (1 KB)  PDF  (171 KB)  ( 138 )
65 我国铁路工程管理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韩同银,王淑雨,雷书华
研究目的:目前我国铁路正处于集中发展和建设时期,不仅建设规模是历史空前的,技术标准也是历史 跨越式的,铁路工程管理而临着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进行系统整合和调整 成为当务之急。
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铁路工程管理发展历程的回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现状分析,提出了“系统化管 理”、“法制化管理”、“人性化管理”、“集约化管理”和“和谐化管理”的新思路,并展望了未来铁路工程管理改 革的宏观蓝图,就“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项口微观管理关系、完善铁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推进铁路投融资改 革、规范建设管理主体权责关系以及加强铁路工程协同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出了定性预测。
2007 Vol. 24 (1): 65-70 [摘要] ( 2502 ) HTML (1 KB)  PDF  (171 KB)  ( 171 )
71 融资技术比较分析
饶为富
研究目的:文章旨在通过理清融资思路,为科学的融资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通过归纳比较分析发现,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融资技术呈现多样化趋势。融资技术多样 化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多种融资平台,铁路建设融资已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要建立一系列合理的制 度
2007 Vol. 24 (1): 71-76 [摘要] ( 2508 ) HTML (1 KB)  PDF  (189 KB)  ( 173 )
77 重申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原则
王梦恕,杨会军
研究目的:简要地回顾近50年来我国隧道修建技术的飞速发展,论证在隧道工程进入21世纪绿色工 程、为人类提供第二空间的新的历史阶段,如何促进地下工程的发展,探讨实现安全、优质、经济、快速建好地 下工程所需改进和创新的隧道设计施工的原则、理念、要点。
研究结论:提出山岭隧道设计施工的23个基本原则和浅埋暗挖隧道的12个基本原则。
2007 Vol. 24 (1): 77-81 [摘要] ( 2497 ) HTML (1 KB)  PDF  (219 KB)  ( 239 )
82 大跨度铁路桥梁刚度统一描述方法探讨
辛学忠,郭向荣
研究目的:本文在已建成的桥梁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跨度铁路桥梁刚度描述方法和预应力混凝土连 续梁(刚构)桥刚度的限值研究,以提出一种大跨度铁路桥梁刚度问题的统一描述方法
研究结论:采用设计荷载下的梁端横向、竖向、扭转角及非梁端处横向、竖向、扭转角的变化率(即曲率) 描述桥梁刚度,推导了大跨度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桥刚度设计参考限值。该方法不但能方便地 描述简支梁的刚度问题,与现有规范相衔接,而且在描述规范所不能涵盖的大跨度桥梁、特殊桥梁结构刚度问 题时也非常方便。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桥梁刚度研究和设计水平,为发展更大跨度桥梁提供技术 支撑
2007 Vol. 24 (1): 82-86 [摘要] ( 2576 ) HTML (1 KB)  PDF  (218 KB)  ( 160 )
87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 ( TB 100025- 2006)修订情况介绍
李海光
研究目的:《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 1 0025 - 2006)已于2006年6月25日正式颁布施行,为了 使铁路路基设计人员更好地了解规范修订的情况、更好地运用此规范,有必要对此规范的修编原则、和内容作 全面介绍。
研究结论:我国的《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的专用规范,对铁路路基工程 中常用支挡结构的设计、计算、结构要求等方而作出规定,使用方便,对规范铁路路基支挡结构的设计、促进路 基支挡结构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7 Vol. 24 (1): 87-91 [摘要] ( 2570 ) HTML (1 KB)  PDF  (164 KB)  ( 185 )
92 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结构设计分析
叶阳升,罗梅云
研究目的:本文从分析冻土区路基表层的冻胀特征和底层的融沉特征入手,提出路基结构设计中冻土区 路基表层的防冻胀措施以及低含冰量冻土和高含冰量冻土路基的防热融措施
研究结论:认为按地质和地温条件处理冻土,保持多年冻土上限不下降后,路基结构按“封闭系统”冻结 条件进行设计,表层冻融层内用不冻胀的粗粒料填筑,其它部分按常规路基设计,即可满足多年冻土区路基结 构功能的要求
2007 Vol. 24 (1): 92-95 [摘要] ( 2509 ) HTML (1 KB)  PDF  (125 KB)  ( 112 )
96 既有线提速至200 km/ h工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胡华锋
研究目的:第六次大提速中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200 km/h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6 003 km,与低速相比 较,200 km/h对工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既有线提速200 km/h要同时满足200 km/h动车组、 120 km/h货物列车、25 t轴重双层集装箱共线运行。为使广大工务工作者更好地适应200 km/h的高标准、高 平顺性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作者亲身参加第六次大提速多次试验中发现的14个问题,对晃车现象进行分析, 反思在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维修等方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200 km/h地段工务在检测、作业、复 测、安全、管理、培训等方而对策和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结论:适应200 km/h的高标准,提出工务工作的初步对策,包括:检测问题,作业问题,加强钢轨管理 问题,轨道结构,长波长检测,大机配套,道碴管理问题,消除曲线、道岔位置不准、坡度不准的问题,试验确定 200 km/h轨道动态、静态不平顺容许偏差管理值的问题,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天窗配 套,做好路基排水,抓好治安防范、防盗、防护等问题 并提出下一步应重点研究:大机的引进及配套,静态检测工具和工区作业工具的研发,预防性打磨规律的 摸索,弄清路基沉降规律以确保过渡段刚度均匀;提高桥梁抗挠曲变形的刚度,通过设计、制造、施工等多个方 而综合采取措施提高道岔结构本身和岔区的平顺性,以及既有线客车提速200 km/h对桥梁的振动问题和疲 劳问题
2007 Vol. 24 (1): 96-101 [摘要] ( 2484 ) HTML (1 KB)  PDF  (106 KB)  ( 231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