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 页
期刊介绍
科技信息
期刊查询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留言板
English
ipad移动阅读平台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22卷 5期
刊出日期:2005-05-15
路网研究
路网研究
1
高中速客专和高低速客货共线铁路不同坡段组合 的动力学性能之比较研究
王开云,周维俊
本文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仿真计算了列车以不同速度匹配通过不同类型纵断面时动力学 性能的各项指标,并且根据现行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规范加以评价。结果表明:在本文设定的不同类 型纵断面条件下,如单面坡划为多坡段或凹型坡加设分坡平段或凸型坡加设分坡平段,无论是高中速客车还是 高低速客货混跑,采用新设计方案计算得到的指标略大于采用原设计方案得到的相应值,但差异不明显;所有 方案下,除个别指标外,安全性指标均未超过合格限值,平稳性指标属优良等级。
2005 Vol. 22 (5): 1-4 [
摘要
] (
2507
)
HTML
(1 KB)
PDF
(388 KB) (
73
)
5
声强法在磁悬浮列车车厢声源识别中的应用
黄璞,蒋伟康
介绍了声强法中P-P技术的使用,并讨论了在使用P-P技术进行声强测量时的相位匹配问题。利用声强 法对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厢内的声源进行了识别,并从频率响应的角度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判断。可以得出,磁 悬浮列车以430 km/h速度行驶时,噪声主要通过车厢壁面传人车内。研究了各声强测点处1/3倍频程频谱,分 析了各测点处辐射声强对车内噪声频率成分的贡献。可以得出,车厢壁面在100 Hz以下的频率贡献较大,而其 它频段上,各测点的贡献相当
2005 Vol. 22 (5): 5-8 [
摘要
] (
2610
)
HTML
(1 KB)
PDF
(347 KB) (
150
)
9
对山西省铁路2006-2015年规划的设想
祝天根
山西省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被誉为“煤海之乡”。铁路对于山西晋煤外运有着举足轻重的关 键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山西铁路网已初步形成,国铁干线从北到南为“一纵八横”格局,形成了北、中、南三大 运输通道;地方铁路的支线建设,也已初具规模。面对国家经济建设对晋煤外运的迫切需求,山西铁路的设备能 力现状仍处于被动应付的窘迫局面。 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山西省政府、铁道部和太原铁路局对山西的铁路建设规划了宏伟的蓝图, 一个铁路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山西形成。本文通过对山西国铁干线运输通道和地方铁路发展现状的分析,介绍了 山西省铁路建设情况和2006-2015年规划设想。
2005 Vol. 22 (5): 9-14 [
摘要
] (
2514
)
HTML
(1 KB)
PDF
(571 KB) (
161
)
15
提速铁路过渡段的动力响应测试分析
刘林芽, 雷晓燕,练松良
为了评价提速线路路桥过渡段对于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改善程度,本文对京九线过渡段的设计及轨道动 力响应测试进行了研究,过渡段的设计采用20 m的级配碎石填筑,轨道动力响应测试参数为钢轨垂直力、钢轨 加速度、轨枕加速度。测试表明,当路桥连接处设了轨道过渡段时,列车从低刚度轨道到高刚度轨道时,钢轨垂 直力、钢轨加速度、轨枕加速度是由小逐渐增大的,没有突变;当列车从高刚度轨道到低刚度轨道时,钢轨垂直 力、钢轨加速度、轨枕加速度是由大逐渐减小,没有突变。当路桥连接处没有设置轨道过渡段时,列车从高刚度 轨道到低刚度轨道运行时,其动力响应突然减小,有突变。通过对设有过渡段及没有设过渡段的路桥连接处实 测分析可知,当列车速度小于200 km/h时,采用长度为20 m的级配碎石填筑轨道过渡段,对减小过渡段轨道 动力响应非常有利。
2005 Vol. 22 (5): 15-19 [
摘要
] (
2652
)
HTML
(1 KB)
PDF
(371 KB) (
174
)
20
客运专线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有关问题的探讨
李小和
与传统有碴轨道相比,客运专线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后,对路基工程的沉降变形控制、基床结构、过渡 段设置及铺设前的综合评估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在调研分析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 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沉降变形控制中工后(残余)沉降的概念、标准、组成及控制方法,路基基床承受的动应力 水平及传递规律,不同工程类型衔接处过渡段的设置形式、长度及设置方法;无碴轨道铺设前的沉降观测分析 方法及评判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参照客运专线工程设计国际咨询成果资料,结合我国多条客运专 线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提出了指导客运专线路基地段无碴轨道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2005 Vol. 22 (5): 20-24 [
摘要
] (
2499
)
HTML
(1 KB)
PDF
(500 KB) (
219
)
25
客运专线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分析
雷为民
本文详细介绍了客运专线铁路的特征——持久的高平顺性轨道,分别体现在路基、桥梁、道床轨道基础设 施的高平顺性和稳定性以及路基、桥梁和道床轨道等组合后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上。另外,并详细分析了为保证 线路具有持久的高平顺性和稳定性而需在路基、桥隧、道床轨道基础设施以及路基、桥梁和道床轨道等各结构 物组合等方面广泛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及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从 而使轨道达到持久的高平顺性,为修建优质客运专线铁路提供参考。
2005 Vol. 22 (5): 25-27 [
摘要
] (
2549
)
HTML
(1 KB)
PDF
(412 KB) (
114
)
28
真空-填土自载联合预压软基加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李昌宁
对于深厚软基而言,特别是含有硬夹层和透水性较好的砂土夹层的复杂软基,工程施工中最关心的是真 空预压加固效果、工后沉降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控制技术问题。本文结合上海某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的实际 情况,通过综合分析与现场测试试验,就真空-填土自载联合预压法加固深厚软基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对周 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工后沉降的预测分析表明,真空卸载后1个月和11个月可分别满足 工后沉降10 cm和5 cm的要求。该法是高效低价的软基处理方法,具有填土速度快、工期及预压时间短、处理 深度较大、固结速度快等优点,能有效地减少工后沉降,达到预压和超载的目的。
2005 Vol. 22 (5): 28-33 [
摘要
] (
2548
)
HTML
(1 KB)
PDF
(511 KB) (
167
)
34
基槽强度对悬臂式挡土墙内力和破坏模式的影响
董捷,叶明亮,徐长云
本文基于悬臂式挡土墙设计计算的发展现状,考虑到传统计算方法对墙身及其周围岩土体共同作用的认 识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以内力分析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悬臂式挡土墙工作模式的认识。根据悬臂 式挡土墙的施工特点和工程应用情况,并结合岩土强度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悬臂式挡土墙的受力分析模 型。着重分析了基槽强度变化对墙身内力分布和墙体变形的影响,同时还对基槽岩土体的屈服变形程度和悬臂 式挡土墙的破坏模式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得到了一些结论,以期对悬臂式挡土墙的设计计算提供一些帮助。
2005 Vol. 22 (5): 34-38 [
摘要
] (
2513
)
HTML
(1 KB)
PDF
(416 KB) (
145
)
39
路堑高边坡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及对策
蒋忠信
路堑边坡工程要适应坡地地形地质和环境特征,否则会导致边坡过高过秃,酿成工程和环境灾害。本文 针对路堑高边坡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分析了路堑边坡高度与支挡工程的关系,边坡的高度与平均坡度、坡面形 态的关系以及边坡防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述了坡脚支挡工程的收坡作用,挖方边坡逐级向上放缓的原理, 不同坡面形态对边坡工程的影响,以及边坡防护的绿色工程措施。据此提出路堑高边坡工程和环境问题的防 治对策。基于边坡愈高愈缓的原理并顺应山坡形态来修建高陡的坡脚支档工程,并采用骨架(框架)加植被护 坡。作为实例,论述了沪沽-西昌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病害工点的防治。
2005 Vol. 22 (5): 39-42 [
摘要
] (
2500
)
HTML
(1 KB)
PDF
(443 KB) (
324
)
43
挤密桩施工装备的研制与展望
曹守信
既有铁路路基挤密桩加固技术,在广深铁路路基加固工程实施后,取得良好效果。但国内外目前尚未有保 证该技术全面推广的工艺装备。2002年挤密桩施工装备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该套设备包括钻 孔机、夯实机和上下道装置,经在京山、京秦线试用,效果良好。本文对挤密桩施工技术基本工艺原理做了简要 介绍,就已研制成功的挤密桩施工装备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特点、解决的关键技术、现场试用效果进行了全面 阐述,对其发展方向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做了分析和预测。
2005 Vol. 22 (5): 43-47 [
摘要
] (
2519
)
HTML
(1 KB)
PDF
(471 KB) (
146
)
48
地铁施工近邻桥基加固效果三维数值分析
吴波,刘维宁,索晓明,史玉新
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西北风道施工对邻近桥基影响的工程问题,针对拟定的不同桥基加固方案, 在对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数值模拟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施工过程中桥基的变形和受力性态以及桩土相互作 用机理,并将部分计算结果与量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桩基托换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期间桥基的沉降, 桥基沉降能够满足其控制标准要求;通过支撑减载以及在短桩底部进行局部注浆加固不能明显减少施工造成 的桥基沉降。其研究成果能够为该工程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作用。
2005 Vol. 22 (5): 48-52 [
摘要
] (
2585
)
HTML
(1 KB)
PDF
(447 KB) (
148
)
53
具有初始位移压杆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
段树金,马肖
格构式拼组结构一般具有较大初始挠度,对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线性稳定分析得到的 临界荷载普遍较高,其应力水平高于材料的破坏强度极限,因此不宜作为此类结构安全设计的依据。本文对于 均布轴向荷载作用下的压杆,考虑初始几何位移的影响,由幕级数法分析得出受力后的变形曲线,并根据边缘 纤维屈服准则得到构件的理论最大荷载。对于一般工程构样,此承载力值低于根据线性稳定得到的临界荷载, 可以作为结构安全设计的依据。
2005 Vol. 22 (5): 53-55 [
摘要
] (
2509
)
HTML
(1 KB)
PDF
(216 KB) (
164
)
56
偏压修正法在斜拉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中的应用
王绍良,胡海肖云琳
对于斜拉桥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当前国内外通用的方法是偏压法加主梁抗扭验算,即索面承担竖向荷 载,箱梁承担扭矩,开口截面主梁假定其抗扭刚度为零,不承担扭矩。本文结合斜拉桥受力特点,进一步改进了 偏压修正法在斜拉桥上的应用,充分考虑了桥跨结构的横向弯扭耦合效应。 本文还应用SAP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桥例建立空间模型进行了分析,并与偏压修正法和改进后的偏压修正 法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证明改进偏压修正法用于斜拉桥计算是完全可行的,并由此得出几点结论。
2005 Vol. 22 (5): 56-61 [
摘要
] (
2535
)
HTML
(1 KB)
PDF
(426 KB) (
399
)
62
不同开挖步骤引起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的数值分析
丁锐,范鹏,焦苍,徐成家,张文强
地铁施工扰动地层,必然造成相应的地层变形。结合沿海地区软土地区浅埋暗挖矩形隧道施工,使用有限 元软件对分部开挖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矩形隧道初期支护在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变形。分析结果表 明,浅埋软土矩形大跨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群洞效应的作用和施工方案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地 层变形的技术措施,在天津地铁1期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5 Vol. 22 (5): 62-65 [
摘要
] (
2716
)
HTML
(1 KB)
PDF
(343 KB) (
237
)
66
高地应力千枚岩大变形隧道支护参数试验研究
张继奎,方俊波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由于位于祁连山断褶带内F4-F7断层“挤压构造带”中,地层中储存了较高的初始地应 力,当隧道掘进至较软弱的千枚岩地层时,高地应力便通过千枚岩位移而卸载,使得隧道结构位移较大。本文通 过收敛量测,对不同支护参数的4个实验段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得到能有效控制乌鞘岭隧道岭脊段 高地应力条件下千枚岩大变形的初期支护参数,指出翼缘较厚的H 175型钢能提供较大的早期支护强度,特别 是能保证钢拱架水平方向的安全与稳定。运用小直径岩石锚索锚固技术能对支护结构提供较大支护抗力,同时 具有先柔后刚、先放后抗控制大变形的性能特征。
2005 Vol. 22 (5): 66-70 [
摘要
] (
2588
)
HTML
(1 KB)
PDF
(466 KB) (
257
)
71
穿越既有线超浅埋暗挖通道的质量监控
杨虹,韩金刚
近年来,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它与明挖法、盾构法一样为地下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 之一,而在超浅埋地层穿越既有线中采用暗挖法施工在国内是罕见的。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公司项目监理部在长 春北站房地下通道的施工监理过程中,针对该工程超浅埋的特点,以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所采用的超浅 埋暗挖法的控制重点及其质量监控措施。通过有效监控,既成功地保证了地下通道穿越了既有线路,保证了铁 路运营的安全,同时也使该工程的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为今后穿越既有线超浅埋暗挖法施工的质量控制积累了 经验。该工程的成功建成得到了业主及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2005 Vol. 22 (5): 71-74 [
摘要
] (
2493
)
HTML
(1 KB)
PDF
(342 KB) (
164
)
75
我国铁路高强混凝土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石人俊,钟美秦
本文介绍了我国铁路高强混凝土(HSC ) 50年的发展,可归纳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普通HSC和掺 塑化剂(减水剂)HSC,并配合台振、侧模振、底模振振实工艺配制得到C40-C55干硬性和低塑性HSC。批量生 产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PC)轨枕、管桩、接触网支柱、桥梁等。第二阶段:以开发应用基蔡磺酸盐系(NSF)高效 减水剂配制塑性HSC为代表,结合铁路运输高速、重载、动载、安全的特点,对掺NSF-HSC的物理力学和结构 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 NSF-HSC在全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第三阶段:研究开发应用氨基磺酸盐系 (ASF)、高效减水剂和聚梭酸盐系(PCE)高性能减水剂。本文确认PCE高性能减水剂能较好的满足铁路工程的 特点,是当前铁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优选的主剂,建议加速研究并推广应用。
2005 Vol. 22 (5): 75-78 [
摘要
] (
2495
)
HTML
(1 KB)
PDF
(356 KB) (
108
)
79
深圳西部通道填海及地基处理工程试验研究
周洪涛,杨岸英
西部通道口岸场地原为浅海区和蚝田,场地内遍布7.0~24.0 m的淤泥及淤泥质粘土,东侧和南侧海堤所 处的位置海水深,淤泥厚度大,软基处理难度很大。对此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对外海堤(东侧、南侧)的填筑采用抛填块石,利用爆炸排淤法结合强夯法进行处理;对场坪内软基采用塑料排水板结合堆载预压 排水固结方法进行处理;隔堤、海堤与场坪的过渡带采用砂石桩加固,隔堤、海堤堤身采用强夯加固。经实践证 明,上述方法是成功的,值得在类似工程中推广。
2005 Vol. 22 (5): 79-83 [
摘要
] (
2492
)
HTML
(1 KB)
PDF
(384 KB) (
95
)
84
部分预应力 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应用BP网络计算的研究
张耀庭,李瑞鸽
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截面梁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通 过理论分析,找出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 的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针对所建模型,输人一定量的实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数据样本,进行 模型参数的训练和学习,利用人工元神经网络的特点,训练好裂缝宽度计算模型。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应用人 工元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的预测计算是可行的,而且与我国现行规范公式的计 算结果相比,计算精度更高。
2005 Vol. 22 (5): 84-87 [
摘要
] (
2448
)
HTML
(1 KB)
PDF
(336 KB) (
156
)
88
遂渝铁路综合试验段接触网系统分析
潘英,刘莉蓉
本文通过对遂渝铁路的项目背景、设计条件的介绍,对电气化区段线路上采用的不同的接触网悬挂方式、 不同的接触网零件以及不同悬挂方式情况下的安装图示,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试验对比,肯定了接触网设计要 综合德国、日本、中国的标准,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的方法,提出了今后在进行高速铁路建设中电气化设计应该 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在发展山区高速电气化铁路且装载双层集装箱货物列车的设计积累了经验并通过遂渝线 的试验结果说明了立足自我,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材料的路子是正确的。
2005 Vol. 22 (5): 88-91 [
摘要
] (
2463
)
HTML
(1 KB)
PDF
(315 KB) (
102
)
92
接触网工程计算系统的研制开发
程德勤,刘洋
本文针对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设计及施工现状,阐述了开发其工程计算系统的必要性。并将电气 化接触网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详细地介绍了接触网工程计算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原理、总体需求、模 块功能设计、技术特点以及其实现过程。该系统的研制和成功应用不仅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而且 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企业施工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工具。本文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总 结,其研发设计方案可供同行业参考。
2005 Vol. 22 (5): 92-94 [
摘要
] (
2651
)
HTML
(1 KB)
PDF
(251 KB) (
94
)
95
组建劳务公司推进两层分离
李绪恩,李刚
本文主要对组建劳务公司对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推进两层分离的重要性、遵循的原则、运作模式、关联问 题的处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组建劳务公司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筑业自身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公司 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培育专业化队伍,实现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和搭建员工就业平台;合理利用内 部富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务作业人员在集团内部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并对经营场所、员工身份、人事管理、 党群组织管理、补充内部劳务用工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建议。
2005 Vol. 22 (5): 95-97 [
摘要
] (
2575
)
HTML
(1 KB)
PDF
(342 KB) (
69
)
98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作业队伍建设及发展方向
顾纪云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施工企业在两层分离及队伍建设中的得与失的分析,寻求现实管理中作业队伍建设 的有效方法。适应市场要求,结合产权改革、机制创新、资源整合、队伍建设及规范劳务用工管理等,正确定位企 业。从建设自有作业队伍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企业人手,建立作业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阐 述其组建的可行性,从组建的形式、方法和作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坚持两层分离的发展方向,采取 多种形式建设好作业队伍,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5 Vol. 22 (5): 98-101 [
摘要
] (
2530
)
HTML
(1 KB)
PDF
(367 KB) (
144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