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5年 32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5-10-15

路网研究
城市轨道工程
勘测设计
桥梁工程
隧道工程
工程经济与管理
枢纽、站场与房建
路基工程
 
       路网研究
1 武襄十城际铁路枣阳站方案研究
李艳红
研究目的:武汉经襄阳至十堰城际铁路为“襄十随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间最便捷的快速客运主通道;是武汉至西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境内一条重要的旅游观光线路。枣阳市位于襄阳和随州之间,武襄十城际的速度目标值350 ,如何在枣阳境内实现350 km/h、满足地方规划要求、结合汉丹线和既有枣阳站现状,对武襄十城际铁路在枣阳市内的线路走向、车站设置方案进行研究和比选。
研究结论:(1)武襄十城际引入枣阳站共研究了三个方案:城际场同侧并站方案、城际场对侧并站限速方案、城际场对侧并站不限速方案;(2)综合工程投资、实施难度、旅客出行等因素,最终推荐采用城际场对侧并站不限速350 km/h方案,投资较省、无需限速运行、旅客出行较便捷、实施难度相对较小;(3)引入既有车站方案,均可以分同侧和对侧并站进行布置研究,需结合城市规划、既有设施情况从多个方面综合比较确定最佳方案;(4)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型的铁路引入某地区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2015 Vol. 32 (10): 1-5 [摘要] ( 5259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2893 )
       勘测设计
6 川藏铁路成康段活动断裂工程效应及地质选线
王栋,张广泽,蒋良文,冯涛
研究目的: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位于我国西部著名的“Y”字型构造楔合部位,区域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分布有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和玉农希断裂三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对该区铁路选线所造成重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三条活动断裂的粘滑位错、蠕滑变形特征,强震破坏特征以及活动断裂导致的热害、次生灾害分布情况,来探讨在此类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地质选线原则,从而降低活动断裂对铁路工程的破坏。
研究结论:(1)川藏铁路成康段穿越的三条断裂均发生过强烈地震,断裂活动性强,对铁路选线影响较大,需通过合理选线降低风险;(2)活动断裂导致的工程效应有地表破裂导致工程破坏,地震波导致震动破坏,断裂控制区地热异常导致工程施工难度加大或工程方案不可行,断裂活动形成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对工程造成破坏;(3)活动断裂区地质选线应充分考虑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以及其导致的主要工程问题;(4)本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川藏铁路成康段地质选线工作。
2015 Vol. 32 (10): 6-11 [摘要] ( 4582 ) HTML (1 KB)  PDF  (708 KB)  ( 2749 )
12 汶九高速A5标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地质选线研究
宋章,韩世华,,杜宇本,李铁洪
研究目的:拟建高速公路汶川至川主寺段处于汶川“5.12”地震中心影响区,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影响,沿线沟槽及其两侧泥石流物源十分丰富,强降雨条件下易引发大量的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及现场地质勘测等工作和手段,查明沿线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进行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选线。
研究结论:(1)沿线泥石流数量多、危害面广,具有规模大小不一、危害程度差异性大及泥石流活动频繁、重复成灾的特性;(2)沿线泥石流对拟建高速公路段的危害方式主要体现为淤埋及冲毁危害,次为堵河阻水危害;(3)峡谷区河段选线应在查明泥石流活动痕迹的基础上判定泥石流规模后再确定线路的位置和高程,在处于形成期、发展期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处线路选线宜采用绕避原则,峡谷区线路选线严禁穿越泥石流堆积区,宜在泥石流沟通顺段落的流通区以高墩大跨设桥的形式通过;(4)本研究结论对汶川地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地质选线具有指导意义。
2015 Vol. 32 (10): 12-16 [摘要] ( 5048 ) HTML (1 KB)  PDF  (940 KB)  ( 2569 )
17 圆弧直线型滑面岩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Hot!
董捷,宋绪国
研究目的:岩土质边坡是我国中西部山区常见的一种边坡类型。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若岩土质边坡下部存在顺坡向的土石界面或岩层面,且上部覆盖一定厚度的黏性土,岩土质边坡在开挖过程中极易诱发滑坡、坍塌等次生灾害,其实际的滑动面多呈现出圆弧直线型。而目前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一般假定滑动面为圆弧型或折线型,不能够较好地满足此类型岩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要求。为此,本文探究一种基于圆弧直线型滑面搜索的岩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研究结论:(1)论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平面坐标系统的组合滑动面搜索模式,该方法考虑了岩土质路堑边坡的几何特征和典型滑移模式,通过不断改变黏性土土层内圆弧滑动的虚拟搜索圆心坐标位置,能够寻找圆弧直线组合滑动面的有效交点,可实现对不同位置潜在的圆弧直线组合滑动面上滑体的稳定性分析过程; (2)论文采用C#作为开发工具,基于该计算分析方法编制了岩土质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相关软件,可自动实现圆弧直线组合滑动面全剖面搜索和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的分析过程;(3)该研究成果已较好地应用于吕临铁路支线工程滑坡优化设计工作中,有效提高了路堑边坡设计精度及效率,对解决圆弧直线型滑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2015 Vol. 32 (10): 17-21 [摘要] ( 6453 ) HTML (1 KB)  PDF  (528 KB)  ( 3218 )
        路基工程
22 预应力管桩加固铁路多线路基的研究与实践 Hot!
陈效星,朱洪伟
研究目的:京石客专石家庄枢纽DK 285 +400 ~ DK 287 + 100段多线路基,正线及道岔区采用无砟轨道,工后沉降要求高,受货迁工程滞后影响,导致原设计地基处理方案无堆载预压时间。为保证本段路基施工不影响整个京石客专全线按时开通运营,根据工期要求,研究不进行堆载预压的地基加固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
研究结论:(1)经对CFG桩桩筏、钻孔灌注桩桩板和预应力管桩桩筏方案的比较,采用管桩桩筏方案加固多线路基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工期等综合优势;(2)采用管桩桩筏方案加固路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可忽略垫层压缩量、桩体压缩量和桩上下刺人量,只计桩端以下下卧层的压缩量,计算精度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3)采用静压法施工预应力管桩时,如遇地层中存在较厚密实的砂层,可采用高压水冲配合静压施工的方法穿越,以达到设计桩长深度;(4)通过路基沉降观测和评估,在不进行堆载预压的情况下,采用预应力管桩桩筏方案加固的路基满足无砟轨道沉降要求;(5)该研究成果可为客运专线铁路枢纽内多线路基的地基加固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5 Vol. 32 (10): 22-27 [摘要] ( 5139 ) HTML (1 KB)  PDF  (808 KB)  ( 2609 )
28 真空堆载预压加固高速铁路软基的几个问题 Hot!
王祥
研究目的: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很少,其真空压力的传递、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真空卸载标准等缺乏研究。本文通过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提出真空预压卸载的控制标准。
研究结论:(1)真空预压的卸载标准应采用沉降速率和固结度双控制,沉降速率要达到5 ~ 10 d不大于 1~2 mm/d的标准,同时要达到根据需要的工后沉降反算的固结度,固结度要考虑荷载水平,要采用对应后期总荷载水平下的固结度,或者说是采用后期总荷载下的最终沉降作为总沉降来计算固结度,尤其是对于高速铁路,其沉降速率应按照5 ~ 10 d不大于1 mm/d来控制;(2)孔压的上升和消散规律与沉降速率随荷载的发展规律基本一致;(3)真空预压卸载后再加荷,沉降仍然会缓慢增加,沉降速率基本呈收敛状态,但后期收敛的速率较小,由于应力边界条件变化,真空预压卸除后应保证一定的放置调整期;(4 )真空度在不同介质中随时间、深度的传递规律是不同的,塑料排水板的通道有利于真空预压压力的传递;(5)本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设计、施工等提供指导。
2015 Vol. 32 (10): 28-31 [摘要] ( 4455 ) HTML (1 KB)  PDF  (426 KB)  ( 2555 )
32 复合地基下卧层附加应力实用计算方法研究
李建国,王珣,孙立勋
研究目的:目前复合地基下卧层附加应力计算方法主要有Boussinesq法、应力扩散法、等效实体法和当层法,这些方法均为近似计算方法,其适用性有待探讨。本文通过工程算例,重点分析这些方法计算结果受其主要计算参数的影响程度。
研究结论:(1)应力扩散角和侧摩阻力对下卧层附加应力计算结果有明显影响,当应力扩散角或侧摩阻力取不同值时,下卧层附加应力可能出现集中或扩散现象;(2)加固区与下卧层的压缩模量比对当层法计算结果的影响亦非常明显,但采用当层法计算时,下卧层附加应力一般只出现扩散现象;(3)应力扩散法、等效实体法及当层法的计算结果受主要参数取值影响较大,建议工程中采用Boussinesq法计算下卧层附加应力; (4)该研究结论对工程人员选用下卧层附加应力计算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2015 Vol. 32 (10): 32-37 [摘要] ( 4912 ) HTML (1 KB)  PDF  (804 KB)  ( 2872 )
38 福州站北广场深基坑工程实例分析
孟长江
研究目的:针对福州站北广场存在深厚淤泥层的地质情况,结合南侧紧邻既有铁路站台、其余侧周边无重要建筑物的环境实际,考虑工期要求,制定基坑支护方案为南侧排桩+竖向斜支撑、其余侧放坡喷锚+平台 +悬臂桩。本工程中的设计方案、监测对比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研究结论:(1)针对软土地区面积较大的基坑,根据基坑侧壁不同控制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位移控制为主的排桩结合竖向斜支撑方案,稳定性控制为主的放坡结合悬臂桩方案,经监测数据验证,本方案合理可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2)基坑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基坑侧壁实际情况的调查,利用已有加固措施来合理提高岩土参数,可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工期;(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基坑周边超载,确保基坑变形量处于允许范围内,减少基坑事故风险;(4)本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
2015 Vol. 32 (10): 38-43 [摘要] ( 4319 ) HTML (1 KB)  PDF  (1036 KB)  ( 2608 )
44 基于荷载传递理论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郭帅杰,宋绪国,罗强,许再良,肖世伟
研究目的:软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处理一般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结构,但目前考虑桩土协同工作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荷载传递理论描述桩与桩间土之间荷载转移规律,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桩间土表面荷载引起的加固区附加应力抛物分布方程,尝试建立刚性桩加固区沉降计算模型,为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验算及桩体平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论:(1)刚性桩加固区桩与桩间土之间存在荷载相互转移现象,桩侧同时分布正负摩阻力;(2)桩间土表面荷载引起的加固区附加应力为非线性分布,可采用五点最小二乘法拟合其抛物分布方程;(3)沉降模型关于京沪高铁试验段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计算偏差约15% ; (4) Randolph理论关于桩侧和桩端刚度系数取值方法使桩土沉降差计算结果偏大,刚度系数取值的合理性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2015 Vol. 32 (10): 44-50 [摘要] ( 2687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2597 )
51 柔性基坑支护体系的局限性与应对措施研究
王鹏
研究目的:本文以重庆市土岩组合地层中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为例,对基坑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变形控制措施,进一步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基坑桩锚柔性支护体系在控制基坑大变形时的缺点,并明确桩锚撑组合支护体系的优势。
研究结论:(1)基坑变形过大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其中地层软弱分界面倾向基坑侧、降雨导致分界面地层强度参数降低以及锚杆柔性支护体系控制变形能力较弱是基坑变形超限的内因,施工爆破、地表塔吊超载是基坑变形超限的外因;(2)基坑失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形超限,而非围护结构强度破坏,实际工程中应加强变形监测与动态反馈;(3)桩锚体系下,锚杆作为一种柔性支撑结构对控制变形的继续发展作用有限,桩锚撑组合支护体系可有效地将原锚杆承担的荷载转移至内支撑,从而减小锚杆的拉力与变形,达到控制基坑稳定的目的;(4)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应用参考。
2015 Vol. 32 (10): 51-56 [摘要] ( 2721 ) HTML (1 KB)  PDF  (1085 KB)  ( 2752 )
57 管波在基桩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任春山,杨怀玉,王闯
研究目的:管波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其传播具有能量强、衰减慢、传播速度慢等特性,且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周围固体介质的物理特征。通过对在桩身预埋管水中管波的产生条件、传播特性的分析,结合纵波的传播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完整性类型基桩的传播特性,研究利用管波分析判断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完整性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1)应用管波传播理论,通过桩身中管波传播特性分析判断桩身混凝土完整性质量是可行的; (2)纵波与管波在桩身中传播是呈规律性的,两种波的传播特性差异较大,形成竖向透射法检测波列图上特有的同相轴影像特征;(3)管波的传播携带桩身混凝土介质的物理特征,不同的管波同相轴影像图特征反映出桩身混凝土的结构性质;(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在工程建设基桩检测领域,为基桩完整性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2015 Vol. 32 (10): 57-60 [摘要] ( 2703 ) HTML (1 KB)  PDF  (737 KB)  ( 2555 )
61 风区高速铁路路基沙害防治研究与设计
辛文栋
研究目的:兰新第二双线通过的烟墩风区及百里风区,风速高,风沙流对高速铁路的危害严重,为有效的避免或减少沙害对无砟轨道铁路路基的危害,研究强风形成机理、风沙流活动规律、风沙两相流的特点,建立风区路基防沙对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线的防沙设计与施工。
研究结论:通过现场实测、室内试验、风洞试验以及数值分析等,研究戈壁风沙流的运动特征,得出: ((1)主导风向与挡沙墙垂直时,防沙效果最佳,当挡沙墙与主导风向夹角逐渐变小时,挡沙墙的导沙作用明显;(2 )挡沙墙高度2 m、透风率40%时挡沙效果最佳;3 )采用高立式挡沙墙阻沙,石方格沙障固沙的措施适宜于本线的风沙防治;(4)防沙工程有效地减轻了沙害对列车运营的影响,对于列车全天侯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5 )该研究成果可为戈壁强风区风沙防治提供参考,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2015 Vol. 32 (10): 61-65 [摘要] ( 2821 ) HTML (1 KB)  PDF  (344 KB)  ( 2535 )
       桥梁工程
66 中俄同江铁路桥钢桁梁桥面系结构形式研究
李恩良
研究目的:通常情况下,钢桁梁长度超过80 m时,桥面系应设置纵梁断缝,以减小桥面系参与结构主体的共同受力作用。同江黑龙江铁路特大桥中108 m钢桁梁桥面系采用纵横梁栓接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套轨道床板的轻型桥面结构。为适应套轨道床板布置、提高轨道的平顺性及减少桥梁结构养护维修工作量,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该桥钢桁梁桥面系中设置连续纵梁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1)采用连续纵梁时,桥面系参与钢梁整体受力的作用增强,可缓解主桁特别是下弦杆的受力状态;(2)纵梁的轴拉力明显增加,从而引起横梁特别是端横梁的面外弯矩增大,水平挠度增大;(3)端节间撑架的设置,引起纵梁轴拉力小幅增加,但却大幅度减小横梁的面外弯矩及水平挠度,纵梁截面需适当增大,以适应其自身强度的需要;(4)按中、俄两国规范检算的结果表明,桥面系杆件受力满足两国规范要求,在本工程中设置连续纵梁可行;(5)本研究成果对桥面系设置连续纵梁的钢桁梁桥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5 Vol. 32 (10): 66-72 [摘要] ( 3584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2791 )
73 速度锁定支座的设计与减震性能分析 Hot!
郑晓龙,樊启武,金怡新,吕娜,张鹤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及世界各地强烈地震的频发,桥梁减隔震技术及产品迎来其推广应用的最佳机遇。本文介绍速度锁定支座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锁定性能等测试,另外还对速度锁定支座进行实桥减震性能分析。通过对某城际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验证其减震效果。
研究结论:通过分析速度锁定支座的试验和实桥分析结果,可以得出:(1)速度锁定支座的锁定装置在快速荷载下能够迅速实现锁定功能,慢速状态下能够自由滑动;(2)在10万次的疲劳测试中不会出现泄露、卡滞现象;(3)输人地震波后速度锁定支座的锁定装置达到锁定速度时,活动支座发挥固定支座的功能;(4)安装速度锁定支座后,桥梁固定墩水平力较未安装时大幅降低;(5)桥梁活动墩参与承受水平力且其墩顶水平力比较接近,从而可适当减小原固定主墩外形尺寸及其配筋量;(6)速度锁定支座减震效果良好,是可广泛推广应用于高烈度地震区铁路桥梁的隔震支座。
2015 Vol. 32 (10): 73-78 [摘要] ( 2794 ) HTML (1 KB)  PDF  (768 KB)  ( 2525 )
       隧道工程
79 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超大断面隧道设计技术 Hot!
龚彦峰,张俊儒,徐向东,唐瞾
研究目的:在艰险困难山区,受铁路车站设置和联络线出岔影响,会出现多线车站隧道和变断面隧道,甚至形成超大断面隧道。当隧道位于软弱浅埋富水地层时,隧道建设存在以下安全风险:地形地质条件差,地下水发育,易坍塌破坏;初期支护受力大,变形控制难度大,存在变形侵限、失稳及塌方风险;隧道需采取多次开挖支护,受力转换困难,支撑拆换安全风险大。鉴于国内外软弱富水地层超大断面隧道实例不多、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论文总结了国内外超大断面隧道修建技术现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制定了隧道的超前支护措施、衬砌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软弱富水地层超大断面隧道修建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造价高,需结合隧道工程的具体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护措施和施工方法;(2)为控制软弱富水地层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和初期支护措施转换,采用大墙脚基础和多重支护措施是必要的;(3)为控制软弱富水地层变形,超大断面隧道变形及坍塌,应采取强有力的超前加固及掌子面加固措施;(4)该研究成果可为软弱地层超大断面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2015 Vol. 32 (10): 79-85 [摘要] ( 3737 ) HTML (1 KB)  PDF  (962 KB)  ( 2818 )
86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方法分析 Hot!
杨建民
研究目的: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台阶法等,本文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三种常用工法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初期支护下沉收敛、地表沉降的监测,对比分析各种工法的优缺点,提出适用于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安全快速的开挖方法。
研究结论:(1)在三台阶七步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中,初期支护在施作二次衬砌前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3、1.4、2.6, 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临时支护安全系数最小值为1.2、1.9,均能保证施工阶段的安全; (2)地表沉降值和黄土性质关联性更强,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和CRD法开挖,地表沉降值均在10 cm以上,双侧壁导坑法可将地表沉降值控制在5 cm以内;(3)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无特殊情况下宜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4)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断面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2015 Vol. 32 (10): 86-92 [摘要] ( 3514 ) HTML (1 KB)  PDF  (982 KB)  ( 2887 )
93 铁路隧道洞门目标可靠度及分项系数确定方法 Hot!
周佳媚,蒙国往,高波,严启
研究目的:铁路隧道洞门受力复杂、断面变化大,洞门可靠度研究少。研究隧道洞门目标可靠度及分项系数计算方法可为铁路隧道洞门的可靠度设计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目标可靠指标由各极限状态中最小的可靠指标决定,目标可靠度分项系数基于目标可靠指标求得;(2)目标可靠指标计算中,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有差异,通过对三种适用于铁路隧道洞门目标可靠指标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结合实例计算,认为分位值法相对比较简便实用,可用于隧道洞门目标可靠指标的计算;(3)明确了分位值法计算铁路隧道洞门目标可靠指标分项系数的详细计算过程,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分位值法计算分项系数的可行性;(4) 土压力分项系数对铁路隧道洞门各极限状态均有影响且最大,因此应加强隧道洞门土压力统计特征研究;(5)本文提出的铁路隧道洞门目标可靠度及分项系数确定方法,可直接用于铁道隧道洞门结构设计。
2015 Vol. 32 (10): 93-97 [摘要] ( 3157 ) HTML (1 KB)  PDF  (460 KB)  ( 2633 )
98 铁路隧道洞门体系极限状态及可靠度研究
赵万强1,周佳媚2,蒙国往2,冯天炜2
研究目的:铁路隧道洞门结构体系受力极为复杂,本文从结构可靠度理论出发,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铁路隧道洞门极限状态研究方法,为铁路隧道洞门的设计和规范转轨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铁路隧道洞门结构体系可靠度是串联系统,可通过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进行度量,采用近似方法计算铁路隧道洞门结构的可靠度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途径;(2)提出铁路隧道洞门体系可靠度分析和计算方法,实现了铁路隧道洞门的可靠度分析计算,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时速为140 km单线铁路隧道端墙式洞门的安全概率进行计算,其安全概率在99. 22%以上,倾覆极限状态是隧道洞门结构失效主要控制模式;(3)本文提出的铁路隧道洞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可直接指导铁路隧道洞门设计。
2015 Vol. 32 (10): 98-102 [摘要] ( 2689 ) HTML (1 KB)  PDF  (411 KB)  ( 2580 )
103 隧道洞口滑坡综合治理与监测分析
王亚琼1,王开运1,赖金星1,李锋宁2,牛方园1
研究目的: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隧道洞口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洞口滑坡等问题,造成隧道进洞施工困难。结合青藏高原东部某隧道洞口的地质概况及滑坡特征,对滑坡体进行分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滑坡综合治理方案,并对滑坡体和隧道结构进行系统监测和动态反馈。
研究结论:(1)不良地质体在隧道洞口开挖前后的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稳定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2)现场监测表明,对不良地质体、主滑体和隧道分别采取设置普通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和加强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得坡体和隧道结构都处于安全状态,治理效果良好;(3)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隧道纵向穿越滑坡体的类似工程,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015 Vol. 32 (10): 103-108 [摘要] ( 2637 ) HTML (1 KB)  PDF  (756 KB)  ( 2637 )
109 变刚度地连墙的计算方法及受力变形特性研究 Hot!
薛光桥1,肖明清1,郭志明2
研究目的:结合南京梅子洲青奥城地下空间依托工程及其现场监测数据,对目前在超深基坑支护中正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的变刚度地下连续墙的二维和三维合理计算方法、计算参数选取及其受力变形机理与特性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指导该项目的设计施工,并为未来的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研究结论:(1)可以参考双排桩的荷载模式建立变刚度地连墙的荷载-结构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较好的受力变形分析;(2)计算结果表明,变刚度地连墙的水平位移大约只有单排地连墙的1/3,充分显示了其控制变形能力强的特点;(3)单排地连墙具有侧向刚度小、墙体应力大、受力不均匀等缺点,而变刚度地连墙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缺点;(4)本研究结果对类似的工程分析与计算具有参考价值。
2015 Vol. 32 (10): 109-114 [摘要] ( 2735 ) HTML (1 KB)  PDF  (828 KB)  ( 2668 )
       枢纽、站场与房建
115 单层变截面编织拱壳抗连续倒塌分析
田承昊1,董城1,刘明1,李建委2
研究目的:本文以某站房大跨单层编织网壳为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基于平均应力比的概念,根据柱子的应力大小,确定关键柱子。应用线弹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静力分析两种方法,对结构在单根关键柱失效的情况下的剩余结构进行连续倒塌分析。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从而探索此类大型公共建筑防止连续倒塌的更精确计算方法。
研究结论:(1)采用平均应力比作为结构的移除指标以代替重要性系数的方法方便可行,说明此方法不仅适用于框架结构,也可推广到大跨空间结构;(2)静力分析方法比动力分析方法方便可行,但可能会导致更保守的结果;(3)边拱柱子失效后,边拱局部区域发生破坏,发生很大的位移及杆件转角,构件内力发生重分布,这说明边拱柱子是结构的重要部位,在使用过程中应重点防护;(4)拱顶接近悬挑端中部有部分杆件出现断裂情况,但没有大面积扩散,在实际设计中应对此部分进行重点防护;(5)本研究揭示的建筑连续倒塌的机制与模式,可用于大型车站建筑防爆抗爆及设计。
2015 Vol. 32 (10): 115-119 [摘要] ( 4604 ) HTML (1 KB)  PDF  (659 KB)  ( 2613 )
       城市轨道工程
120 郑州地铁1号线站点接驳规划策略研究
李建民,张天彤
研究目的: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横穿郑州主城区,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的多条地铁线路相互交叉,与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以及公交车站相关联,如何处理好站点接驳,对于充分发挥郑州地铁1号线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实现各种交通形式的最佳融合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利于实现城市交通高效科学体系的形成。本文通过对郑州地铁1号线站点接驳规划方案的分析,对站点接驳的方法、控制因素、方案形成以及类型确定等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1 )地铁站点接驳必须与城市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进行统筹协调处理;(2)不同区域应根据实际,合理确定站点接驳类型;(3)以地铁站点接驳开发为契机,打造城市立体交通体系,解决城市核心区域拥堵问题;(4)该研究结论对城市交通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015 Vol. 32 (10): 120-125 [摘要] ( 5223 ) HTML (1 KB)  PDF  (1767 KB)  ( 2944 )
126 天津地铁10号线典型车站结构抗震分析
吕娇娇,赵子乾
研究目的:本文以水平地震作用对天津地区地下车站结构的影响、结构抗震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采取构造措施为研究目的,通过以天津地铁10号线梅林路站为例,针对天津地区明挖地铁车站常见车站形式,考虑结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组合,采用反应位移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专项抗震设计研究。
研究结论: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软土地区地震作用明显,软土较厚区域地震作用远大于基岩面较浅区域;(2)天津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以认为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3)分析得出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标准两层车站和局部三层换乘车站结构形式变化处为最不利受力位置,抗震工况可能在此处起控制作用,从而采用针对性措施,如加强薄弱的构件强度和提高构件节点的构造措施,切实提高地铁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天津地区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
2015 Vol. 32 (10): 126-130 [摘要] ( 4633 ) HTML (1 KB)  PDF  (571 KB)  ( 2609 )
       工程经济与管理
131 海外铁路工程项目人工费算法研究
胡发宗
研究目的:综合工费标准与定额人工消耗量不匹配造成海外铁路工程设计概算人工费占比虚高和概算指标失真,影响设计方案的比选,影响中方总承包企业投标报价。本文研究提出综合工费标准新算法和定额消耗量调整系数算法,以消除影响因素,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
研究结论:(1 )依据国内铁路工程项目典型工点劳动组织、施工进度等参数,分别计算各分项工程综合工费标准;(2)区分技术密集型工程和劳动密集型工程,考虑海外工效降低因素分别计算各分项工程定额人工消耗量调整系数;(3)按人工费=S各分项工程综合工费标准X定额人工消耗量X定额消耗量调整系数来计算海外铁路工程项目设计概算人工费;(4)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海外铁路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
2015 Vol. 32 (10): 131-136 [摘要] ( 2881 ) HTML (1 KB)  PDF  (355 KB)  ( 2678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