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2-15
  

  • 全选
    |
    路网研究
  • 苏小秦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市场经济特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并以昆明至一平浪米轨、准轨铁路主要土建工程作了对比,提出在西藏地区建议修建电气化轻轨(米轨)铁路,不修建准轨铁路的看法。
  • 江 宏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面临西部大开发机遇, 21世纪将掀起铁路建设高潮,今后到2050年,预计西部铁路网需新建铁路约30 000 km,约占全国需新增铁路里程的54. 5% ,略大于今后中东部所需新建铁路的总和。作者综合几年来各类铁路期刊文献有关论述,对西部铁路网建设格局作了分析归纳,并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 崔继英,张留斌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抓住现代化中线测量时设计单位以坐标形式交桩的新特点,选择了更适宜的坐标系,推导出了统一坐标系中,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该组公式只含一个变量,简便易懂,可计算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和其放样数据,也适应原切线坐标系或切线统一坐标系。适合施工现场操作。
  • 孟存喜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是综合性应用研究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科技开发为先导,生产使用为目标,研究成果在生产中不断进行试验,才能逐步得到完善。本文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先后在西安南京线初测初步设计、包西线神延段部分段落实定测技术设计、西安南京线定测技术设计三个建设项目上进行勘测设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客观的总结。实践证明: 首先,勘测设计一体化是可行的,是勘测设计领域实现科技进步的必经之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勘测设计一体化是勘测设计史上的一次革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反复实践,逐步推进,才能不断完善,最终成为铁路勘测设计的主要生产方式。本文对今后开展勘测设计一体化试点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石红兵,郑云,曾学贵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开发勘测设计一体化软件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铁路勘测设计的过程和数据库流程,提出了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工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对其功能、结构、数据模型以及实体的数据项和库中的标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屈晓辉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铁路的行车指挥涉及运输组织模式、组织机构设置、技术设备运用、高普速系统兼容等复杂的问题,直接影响线路能力和行车安全。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合理组织运输,力求最佳总体效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行车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思考与建议。
  • 程果文,蔡援朝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目前铁路开行的提速客车,着重对客车技术整备所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客车技术整备所按等级划分,将整备线细分为整备线和车底停放线的新概念,并对客车技术整备所的主要设施、检修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 刘建锋,魏庆朝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众多的高速铁路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并确定了Miner 组合法则是一种适合于高速铁路疲劳寿命预测的方法。介绍了高速铁路钢轨疲劳寿命预测的模型及进行动力仿真计算时所采用的车辆模型、不平顺模型,给出了主要车型所引起的钢轨弯曲应力的回归结果。最后计算出了低接头不平顺、车轮扁疤及其结合时的钢轨疲劳寿命,与实际相符合,证明了Miner 组合法则适于高速铁路疲劳寿命预测,并根据结果对轨道养护提出建议。
  • 彭月燊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铁路桥的特点,在采用钢管混凝土拱桥时,需要着重解决规范的使用、主要结构细节、疲劳设计、焊接等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 况勇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为主跨220m的等截面悬链线无铰拱,净矢高40m采用有支架现浇施工方 案,支架采用制式器材拼组而成,介绍了现浇支架的设计与计算分析方法。
  • 刘宪军,李东文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弧喷涂Al涂层应用到桥梁栓接面的防滑耐蚀涂息对电弧喷涂Al涂层进行了抗滑移系数衰减试 验、孔隙率和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中性盐雾加速试验。结果表明,桥梁栓接面电弧喷涂Al涂层抗滑移系数 初始值为Q 673,电弧喷涂Al涂层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在3%NaCI溶液中,Al涂层的自腐蚀电位为 -0. 915v,Al涂层的极化曲线比较平缓,Al涂层的极化曲线出了一个准钝化区,电弧喷涂Al涂层具有较低 的孔隙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理想的桥梁栓接面防滑耐腐蚀涂层。
  • 王丽媛1,肖专文1,胡永红2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高隧道初期支护(初衬)施工质量角度出发,探讨了影响初期支护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
  • 张民庆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了 TSS型注浆管及其系列配套设备的研制,以及该种注浆管注浆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 李伟平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叙述了株六复线湘黔铁路新新屋场隧道施工中出现的较大坍塌事故的整治处理,采取的措施包 括洞口明洞及地表预注浆、洞内超前短管棚预注浆、自进式注浆锚杆等洞内外辅助施工措施。
  • 高树峰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门是一座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多样。选用时应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工程特点 而定。本文结合京沪高速铁路隧道门设计的要求及特点,详细介绍了一种新颖的洞门结构形式一一无端墙隧 道门的结构特点、适用条件、排水系统及结构检算。
  • 徐万鹏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新奥法隧道施工中位移监测的特点,结合现代测量仪器的发展,探索了两种隧道位移监测 的新方法:三维位移监测系统和隧道周边收敛的自由测站监测系统其中,前者可以及时、快速、精确地在一个测站为多个监测断面提供可靠的三维变形量;后者可以大致在同一个测站上,以足够的精度为多个监测断 面提供隧道周边收敛信息,其工效能比传统方法成倍提高。
  • 周书明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论述了隧道工程在环保或其它条件限制下,不能采取排水措施的情况下,地下水的处理措施以及地下水荷载的计算。
  • 徐则民,黄润秋,张倬元,王士天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承压井引用的渗流假设、流体释放机制、流场特征及井径等因素,可以用承压井理论来解决 软岩向深埋隧道的流动问题。Dp._v p。是预测软岩大变形的主要参数,其中最关键的参数是DIP三大参数确定后,可以利用相应公式进一步判断大变形的可能性。
  • 李克强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以参加兰新铁路增建二线初、定测阶段低窝铺一带风沙工作的经历,回顾了低窝铺车站风沙的 起因及发展过程。对当地风沙的形成原因、搬运和滞积形式,危害线路的方式、主导风向的变迀、风沙的防护 经过和现阶段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总结。
  • 潘陆军1,孙福清2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YJL冱型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是最新的改进型系统,由微机系统和继电电路两部分构成除能实 现保证行车、调车安全的联锁功能外,还具有单钩溜放、连续溜放等功能该系统实现了性能可靠,并具有故 障安全、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计算机联锁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一系统的体系结构、硬件组成、接口设计。
  • 欧阳志源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0kV自闭线、贯通线应如何合理设置检修开关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各种不同供电制式下检 修开关的设置模式,可供电力设计人员参考。
  • 那同金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石长铁路通信工程,介绍了石长线SDH-155同步传输系统的构成方式及其设计特点。采用 环形方式构成环路传输网,并设置调度实回线转换功能板装置,从而保证调度电话通信不中断。
  • 马海军,杜美宏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浙赣线通信系统中区段通信施工与开通的方法。
  • 胡一洲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京秦线缓和曲线上接触线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并从缓和曲线上接触网支柱的平面布置 和定位器的受力分析入手,提出改进和加强接触网稳定性的相应对策
  • 刘坤鹏,管泽英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市于山溜冰场工程位于市中心于山下,属大跨、浅埋地下洞室,该工程位于闹市区,具有周围环 境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为此,在钻爆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控制爆破技术,一方面要尽 量减少爆破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及文物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控制飞石距离,并尽量降低爆破噪音,使之不影 响附近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文重点阐述了控制爆破技术在于山溜冰场工程中的应用。
  • 王丙堤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灰比和胶凝材料用量,钢纤维掺量,砂率对湿喷钢纤维混凝土流动 性的影响,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己知流动性后如何快速调整出钢纤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
  • 赵喜斌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控制洞室渗漏水”是海底储气洞库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介绍汕头LP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es)集散中心工程海底储气洞库施工中注浆止水控渗的做法和认识,为以后类似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和借鉴。
  • 韩同银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09-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有形建设市场刚刚建立,需要规范和完善,加强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 同管理制和资质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角度,浅述了铁路建设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 郑安启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锚杆和锚索己在铁路、公路、港口等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锚杆的变形受力过程和使用 范围作了具体的分析,结合锚杆挡墙工程实践,介绍施工和应用经验,可供今后设计工作参考。
  • 张 敏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论述了智能建筑建设及质量管理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它不仅与现代建筑有关, 而且关系到今后智能建筑的维修与管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 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以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 肖洪碧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建设工程索赔工作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并阐述了索赔工作的特点、业务分工及其基础资料的搜集与管理。立足市场经济, 抓好工程索赔工作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 谢 民
    铁道工程学报. 2000, 17(2):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沪杭复线上一些工程建设项目的经验为基础, 对目前建设单位搞好项目管理, 提出下列6方面建议: ( 1) 狠抓设计管理; ( 2) 严格招、投标管理; ( 3) 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 4) 推行监理制度; ( 5) 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的管理和验收转产工作; ( 6) 加强基建管理, 不断提高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