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2-15
  

  • 全选
    |
    路网研究
  • 聂英杰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资铁路的出现,弥补了中国铁路建设资金不足的弱点.对中国铁路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合资铁路公司运作不规模、经营管理模式僵化、业务范围单一、与有关各方关系处理不当、配套工程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合资铁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及其它实体投资铁路建设的积极性,制约了合资铁路的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影响合资铁路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合资铁路的管理部门及经营者提供借鉴。
  • 王喜军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京沪高速铁路,这项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三峡工程以外的第二大工程,被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尤其对京沪高速铁路是采用“轮轨”还是“磁悬浮”方案,有不同的看法。文中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状况及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对“轮轨”与“磁悬浮”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及可行性比较,认为京沪高速铁路宜采用“轮轨”方案。
  • 朱建华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着重分析了铁路运输通道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结合西部铁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铁路在西部地区的运输市场、运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加快西部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的战略设想及保证措施。
  • 苏小秦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西南既有铁路网概况的基础上,提出西南铁路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建成西南铁路网骨架提出初步设想,主要着重阐述三个方面:(1)建成兰州-昆明大通道,加强西北与西南的联系;(2)修建泛亚铁路,打通国际通道;(3)修建进藏铁路,并提出几点建议。
  • 项纯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OT是“建设-运营-移交”的简称,BOT投融资方式是一种“特许权投融资方式”。本文阐述了BOT投资方式的特点及其运作方式。并结合台湾高速铁路运用BOT融资实例,对我国西部铁路建设运用BOT投融资方式提出一些建议。
  • 卢文良,许克宾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高速行车对桥梁状态的要求入手,结合近几年提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讨了高速行车条件下铁路桥梁的维修养护,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 满洪高,袁向荣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外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评述了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对车桥耦合振动问题普遍存在的难点或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概括。
  • 崔丽红,魏庆朝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铁路桥梁方案比选中,采用手工计算时,由于人为的因素,产生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异,采用计算机模拟系统,会消除这种人为的差异,统一标准,采用优化设计理论使桥梁方案比选更加科学合理。
  • 李新月,张小花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运三公路吴家嘴大桥施工实践,对大跨度变曲率无支墩钢拱架的设计与安装、整体横移、砂袋卸架、缆索吊设计与安装、轻型混凝上拱圈灌注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
  • 姜海鹏,黄国辉,杨庆山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直接生成具有时-频非平稳特性的空间变异地震动的方法,即随机过程理论与相位差谱相结合的方法。此方法由于引入了相位差概念并结合己有的自功率谱、相干函数、视速度模型,从而使得生成具有时-频非平稳特性的空间变异地震动的过程更为直接和简便。最后通过几个合成示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可以用于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 董新平,丁锐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曾家坪隧道、金竹林隧道等典型岩堆体隧道的设计参数、施工措施、工程效果以及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用ANSYS程序对曾家坪隧道浅埋段的施工进行了模拟,同时参考国内外其它松散岩堆体中隧道施工情况,提出了不稳定岩堆体隧道的支护参数、防坍塌措施以及加固、抗滑措施和相应的施工工艺。
  • 圣小珍,雷晓燕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细介绍了欧洲铁路轮轨噪声研究概况,分析、提出降低轮轨噪声的措施,并对在我国开展铁路噪声研究提出了建议。
  • 何孟竹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昆线大关至昭通段桥隧多、坡度大.高坡地段累计长度为84 km左右,多数地段坡度为20‰以上,线路设计最大坡度23.5‰。为确保铺架施工顺利安全进行,本文对车辆溜逸原因和车辆防溜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 邓谊明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5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枝万铁路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抓住关键的重大地质问题,分析其特征和控制作用,提出工程地质选线原则,进行大面积方案比选,充分体现了工程地质选线的重要性。
  • 林文腾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汛期电站水库影响,已造成鹰厦、外福铁路线路被淹、路基冲毁、桥梁坠落等水害,使铁路蒙受重大损失。本文综合分析研究造成铁路水害的原因,提高防范具体措施,以达到消除电站水库对铁路安全的潜在威胁。
  • 答治华,王小军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我国几条铁路线所遇到的膨胀性岩石堑坡,进行大量野外工程地质调查、取样试验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膨胀性岩石的复杂性和边坡病害的发育程度,采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岩粉自由膨胀率(Fx)和岩石干燥饱和吸水率(Rdw)为指标的岩石膨胀性综合评价标准,提出了膨胀性岩石堑坡工程的设计原则。
  • 孙宝忠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石太线铁路工程地质病害遥感(RS)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为例,从系统的设计、建立、功能等方面论述了RS与GIS在铁路工程地质病害遥感调查中的具体应用,为快速查询、了解铁路工程地质病害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 温建民,余心沪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趋向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铁路应以电力作为牵引动力的必要性。在未来几十年内,铁路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运输工具,实现电气化符合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目标。
  • 朱飞雄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大线电气化工程不仅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和材料设备,而且还消化吸收德国的施工组织管理经验。本文介绍哈大电化工程接触网程序化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优点。
  • 袁玉森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研制的接触网整体吊弦压接机从研制情况、总体结构、设计原理、主要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该压接机是针对接触网整体吊弦的现场压接、检测而研制的,并能适用于其它接触网零件的现场压接。
  • 余凤翔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参加上海地铁二号线东西延伸段、莘闵轻轨交通线、西安地铁等工程的高架桥设计,经与铁路桥和公路桥的比较,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设计上应考虑两个特殊问题:纵向力和竖向变位,并给出了设计上的对策。
  • 朱正清,刘鹏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结合工程实践,从噪声源分析入手,对轨道交通噪声环境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噪声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 黄岳峰,高生能,傅荣璋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城市地铁明挖段石方开挖采用多段微差松动控制爆破技术,避免爆破飞石、震动对邻近交通干线、地下管线及周围建筑物的不良影响,并对爆破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
  • 陈洪波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介绍了DF450/24型架桥机的构造,并以秦沈客运专线跨阜锦公路特大桥为例,论述了DF450/24型架桥机架设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技术。
  • 撒应群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落地镗铣床工作台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及其应用效果,详细探讨了工作台工作范围、技术参数、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主要构件的设计选用以及制造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等,为进一步挖掘大型构件加工设备能力的潜力,承揽大型机械产品生产制造创造了良好局面。
  • 黄晋昌,陈春才,冯郧平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0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混凝上中钢筋锈蚀程度发展对保护层开裂和钢筋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给出了过程中各影响因素间量变关系的试验结论。对建设工程钢筋混凝上方案设计、原材料的选用、施工方法和钢筋保护措施的确定,对己建成构筑物的修补和继续使用进行评定,对保证铁路工程构筑物长期安全性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李迎九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建筑向大跨度、超高层的发展和特殊条件下对高耐久性的要求,作为工程主要材料之一的混凝上的发展已引起了普遍关注。高性能混凝土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外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机理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通过双掺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高性能混凝上的配制特点,研究了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对混凝上强度的影响以及粉煤灰对混凝上强度增强机理。阐述了粉煤灰利用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
  • 彭仕国,尹友良,焦云州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凝土养护好坏直接决定混凝土技术性能的实现,养护工艺采用,根据施工天气状况及施工环境确定,考虑气温、湿度的影响,对养护用水也有要求。养护工艺通常分为自然养护、太阳能养护、蒸汽养护及加速硬化等。工地施工或工地预制场多采用自然养护。工厂化施工为加速模具周转多采用蒸汽养护。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将各种养护工艺混合运用。
  • 陈冬丽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孔内深层夯扩挤密桩”用于大厚度黄上、杂填上、液化上、各类软弱上、湿陷性黄上等地基处理的作用机理、设计计算方法和试验测试。该方法能有效地消除黄上的湿陷性并提高地基的强度。同时使用建筑垃圾作为夯填料能大量消纳建筑及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管泽英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地铁施工时,采用灌浆法对邻近隧道的地而建筑桩基进行加固的机理和方法。
  • 刘建国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34-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钻孔咬合桩是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其桩心相交咬合,又称为连续桩墙。本文介绍深圳地铁一号线金田-益田区间围护结构采用钻孔咬合桩的设计与施工情况,并简述采用液压套管钻机施工咬合桩的施工技术要点。
  • 潘庆军,柴长新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3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青岛地区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施工工艺、建筑节能、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在一些不太寒冷的地区,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特别是中低档高层住宅采用粘上空心砖内保温复合外墙的可行性及其对建筑节能的意义。
  • 陈西虎
    铁道工程学报. 2001, 18(2): 14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小区是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应运而生的。本文通过对小区智能化系统的介绍,探讨智能小区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