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3-15
  

  • 全选
    |
    长大干线: 地质与路基
  • 周秋来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为解决深大基坑施工中混凝土支撑拆装难度大、常规单层钢支撑的支撑力有限等问题,通过研究采用新型的双榀“井”字形钢管结构内支撑形式,旨在提高深大基坑的支撑拆卸效率,确保施工安全。
    研究结论:(1)纵横双榀“井”字形钢管结构内支撑体系通过采用“井”字形接头,将同层纵横双向的内支撑进行连接,该结构整体性结构可靠,受力效果好,且减小了钢管内支撑层数,占用有限施工空间小、施工效率高;(2)采用混凝土内支撑立柱上焊接牛腿托架的钢支撑立柱支撑方式,不需要额外增加立柱数量,减少了支撑作业工序,提高了作业效率,增大了基坑开挖作业空间,同时也降低了材料投入;(3)纵横双榀“井”字形钢管结构内支撑能有效保障深大基坑支护效果,提高作业效率,是一种安全、实用、合理、经济的基坑支撑结构形式,可为类似深基坑支护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刘振楠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基于山东东营某重载铁路路基工程,以重载铁路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循环振动三轴试验,探究在氯盐侵蚀和循环振动荷载双重因素耦合作用下重载铁路路基的累积动应变发展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路基土体变形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研究结论:(1)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累积动应变随着循环振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2)不同的动应力比下,累积变形曲线呈现出稳定型、临界型和破坏型三种类型;(3)干密度越大,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累积动应变发展速率越小,临界动应力比越大;(4)土体的累积动应变发展速率随含水率、含盐量和振动频率的增大而不断加快;(5)围压和含水率均可以改变土体累积动应变的发展类型,随着围压的增加,路基的变形速率降低;(6)该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 长大干线: 线路与轨道
  • 曾志平, 孟晓白, 宋善义, 王俊东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道床板各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热流密度与线路方向及地理纬度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基于太阳辐射及边界换热理论,结合试验数据,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路基地段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温度场分析模型,以探究不同线路方向及地理纬度对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温度场的影响。
    研究结论:(1)当道床板侧表面法线方向与正南方向的夹角αn=90°时,道床板横向温度梯度与竖向温度梯度均处于最不利工况;(2)当αn=90°时,道床板整体温度梯度相对于原点的偏度标准值最小,为14.138 ℃/m,离散程度标准值最大,为10.446 ℃/m。此时道床板整体温度场处于最不利工况;(3)道床板横向温度梯度和竖向温度梯度,高纬度地区较低纬度地区更为不利,内陆地区较临海地区更为不利;(4)在高纬度内陆地区,道床板的温度梯度较大,且正负分布变化较快,道床板温度场处于最不利工况;(5)该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理论及养护维修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 钱瑶, 王平, 苏谦, 安博洋, 徐井芒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轨底坡对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但轨底坡对高速铁路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未开展。为分析轨底坡对我国高速车轮与60N钢轨的轮轨接触行为影响,基于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别研究不同轨底坡下高速车轮LMa、XP55、S1002G与60N匹配时的静态轮轨接触特性,包括等效锥度、接触带宽、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疲劳因子等。
    研究结论:(1)在1/10的轨底坡下,三种高速车轮型面与60N钢轨接触时表面疲劳因子大于零的情况居多,说明1/10的轨底坡易导致轮轨表面裂纹的出现,不适用于高速轮轨匹配;(2)LMa型面的接触带宽随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轮轨接触应力随轨底坡变化不大,轨底坡为1/20时轮轨型面匹配较优;(3)当轨底坡为1/30时,XP55型面的等效锥度最大,使其拥有较好的轮对对中性能和曲线通过能力,轨底坡为1/30时轮轨型面匹配最优;(4)轨底坡对S1002G的等效锥度影响不大,轨底坡为1/20时的接触带宽较小,横移超过 4 mm 后1/20轨底坡下的轮轨法向接触应力较小,综合来看轨底坡为1/20时S1002G轮轨型面匹配较优;(5)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轨底坡的设置提供参考。
  • 田新宇, 高亮, 杨飞, 辛涛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要求轨道具有高平顺性,需要关注的波长也越来越长。目前,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的管理和评价还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综合检测列车实测数据,初步探讨300~350 km/h 高速铁路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管理标准和评价方法建议。
    研究结论:(1)综合分析仿真和实测数据波长和幅值的关联关系,建议300~350 km/h无砟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管理波长应扩展到150 m;(2)基于惯性测量原理,设计优化了综合检测车轨道检测滤波算法,实现了150 m截止波长高低不平顺的动态检测;(3)建议300~350 km/h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用70~150 m带通滤波不平顺方式来评价长波高低不平顺,使现场养修更有针对性;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幅值和均值管理标准建议值;(4)本研究结论可为后续轨道检测设备研发和工务养护维修等提供参考。
  • 韦凯, 赵泽明, 欧灵畅, 姚力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为研究我国高速铁路WJ-8型扣件弹性垫板在莫喀高铁极低温环境中的适用性,本文利用配备温度箱的万能试验机测试WJ-8型扣件弹性垫板的低温动刚度和阻尼系数,并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和分析莫喀高铁极寒气候和超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安全性及平稳性,评价WJ-8型扣件在莫喀高铁中的适用性。
    研究结论:(1)WJ-8型扣件弹性垫板具有极强的低温敏感性,温度在-20 ℃之上时,弹性垫板动刚度和阻尼系数较为稳定,当温度低于-20 ℃时,弹性垫板的刚度迅速增大,而阻尼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在-45 ℃达到最大值;(2)考虑扣件系统动力特性随温度变化规律后,轮轨力和轮重减载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钢轨垂向动态位移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车体平稳性Sperling指标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3)在莫喀高铁超高速客货混行和极低温气候条件下,只有高速客车轮重减载率无法满足规定的安全限值,成为影响WJ-8型扣件系统在莫喀高铁中适应性的关键因素;(4)本研究结论可为严寒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扣件系统弹性垫板的研发提供参考。
  • 长大干线: 桥梁工程
  • 刘保东, 李祖硕, 陈海波, 唐家睿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3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在受力特点上因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并在铁路上已经得到应用。本文依托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的模型试验,对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全过程试验下的弯剪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明确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的破坏机制和失效过程。
    研究结论:(1)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正截面弯曲破坏过程可分为弹性加载阶段、中跨跨中截面开裂阶段、中支座截面开裂阶段和中跨跨中截面钢筋屈服阶段四个阶段;(2)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剪力主要由波形钢腹板承担,梁体截面开裂和破坏对梁体的抗剪承载力影响较小;(3)试验梁体外预应力增量与中跨跨中截面挠度基本呈线性相关;(4)本研究成果可为波形钢腹板连续组合箱梁的工程运用提供技术参考。
  • 卫星, 巨云华, 吴琛泰, 温宗意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4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为探讨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轴线型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以某高速铁路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恒载或ZK活载作用下不同拱轴线型对结构变形、内力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规律,从而为高速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相关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参考或借鉴。
    研究结论:(1)该结构具有良好的线弹性,不同荷载作用下拱轴线型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保持较好的一致性;(2)拱轴线型对结构靠近拱脚区段弯矩、剪力和组合应力影响显著,对跨中区段轴力影响明显,而对L/8截面和L/2截面竖向变形影响明显;(3)高速铁路桥梁面内面外刚度要求高,整体稳定较好,失稳形式主要表现为局部杆件失稳;(4)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轴线选型以及结构杆件设计。
  • 长大干线: 隧道工程
  • 窦顺, 贺磊, 郑静, 王念秦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声振法在隧道二衬脱空检测中具有低成本、易实施的特点,但由于仪器设备及技术手段限制,目前尚无成熟可靠的脱空识别判定依据。针对单次振动激励下的响应块体,本文通过进行数值模态分析,以得到模态参数与二衬结构形态参数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定量的脱空判定标准。
    研究结论:(1)完全脱空响应块体基频值随平均脱空深度增大呈三次多项式规律增大,浅部脱空块体的基频值低于深部脱空块体,平缓脱空面较倾斜脱空面块体基频值更大,脱空面为水平时基频达到最大值;前两阶固有频率差值变化规律同基频-平均脱空深度曲线类似;(2)局部脱空响应块体基频值随脱空长度增大呈Logistic函数规律减小,脱空长度相同时,基频值随起始脱空深度增大而增大;前两阶固有频率差值随脱空长度增大而增大,结果曲线在脱空长度为30 cm处存在节点,前后差异明显;(3)由判定曲线图可确定二衬结构的精确形态参数,实现定量脱空判定,并提出了快速求得脱空特征参数的作图法;(4)该研究成果可为声振法在隧道二衬脱空检测中的工程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 王海涛, 闫帅, 王梦恕, 吴跃东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管线渗漏水是诱发地铁隧道施工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在渗漏水条件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位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对管线渗漏水条件下砂土地区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位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渗漏水范围条件下隧道开挖引起土体损失产生的地层变位规律。
    研究结论:(1)渗漏水范围会显著影响地层沉降量,随管线渗漏水量的增加,地层变位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地表最大沉降值整体呈二次函数形式增长;(2)随着隧道开挖面的推进,沿地层深度各点的位移时程曲线沉降速度均逐渐增加,并随着开挖面的远离,沉降速度逐渐减小,当达到2D(2倍洞径)后基本趋于稳定,但与无渗漏水时沿地层深度各点的位移时程曲线最大沉降速度出现在监测断面正下方不同,当出现大范围渗漏时,曲线的最大沉降速度出现在监测断面前方0.75D处,即含水土体与干砂交界面处;(3)根据试验结果,修正了渗漏水条件下隧道开挖诱发地层变位的沉降槽宽度系数计算公式,并建立了任意深度处地层损失的计算方法,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 朱正国, 杨利海, 王晓男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因立体交叉隧道会同时受到来自入射、反射、绕射等多元荷载耦合导致的振动,其所受影响相比一般隧道而言更大。因此,对立体交叉隧道只受高速列车荷载作用及同时受高速列车与地震等多元荷载耦合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多元荷载耦合作用下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安全性,从而找出不同隧道存在形式在多元荷载耦合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断面的不同危险部位。
    研究结论:(1)地震荷载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荷载的传播模式,且隧道结构断面不同位置受其影响最大不一定在交叉断面;(2)多元荷载中的地震荷载是对立体交叉隧道上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3)进行立体交叉隧道抗震设计时,应该增加上跨隧道左拱腰和左拱脚以及下跨隧道拱顶和左拱腰等危险部位的配筋率及混凝土的厚度,同时研制抗拉性能更好的轨道板;(4)本研究成果可对立体交叉隧道多元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
  • 郑余朝, 仲恒, 熊骏, 李鸣冲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隧道建设迅猛发展,在山区城市,铁路隧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与此同时,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长度大、车道多等多个方面,这对其施工和运营带来很大的挑战。为有效、彻底整治铁路隧道隧底质量缺陷,确保铁路隧道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营,本文通过对龙岩至厦门铁路象山隧道的隧底缺陷整治设计进行研究,旨在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研究结论:(1)结合线路现场检查、隧道现场检查、地质雷达检测和钻探调查等手段对隧底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得到了隧底病害的具体数据;(2)依据检测得到的隧底缺陷数据,针对性地设计出两种整治措施——“拆换隧底结构”和“补强加固”;(3)本文所提出的两种整治技术可对今后隧道工程隧底病害及缺陷整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马新民, 贾东荣, 谢君泰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银西铁路(甘宁段)惠安堡隧道地处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属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马兰黄土),Ⅳ级(很严重)自重湿陷性场地,并存在局部偏压现象,施工中存在塌方冒顶风险,修建难度大。通过对隧道施工技术控制进行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的关键问题,降低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总结提炼浅埋、偏压、湿陷性黄土地区隧道施工工法,分析研究隧道施工过程中经济、安全效益,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上台阶开挖后拱顶沉降较大,采取人机结合开挖方式,先初喷一层混凝土,采用钢拱架下垫钢箱,缩短钢拱架安装及喷射混凝土时间;(2)加工38 m短距液压自走行栈桥,同时自带仰拱曲模和中心水沟模板,可有效保证安全步距,同时提高施工进度,避免仰拱与填充一次浇筑,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设计受力体系;(3)洞口地段湿陷性处理采用等边三角形水泥土挤密桩,可有效消除湿陷性;(4)对隧道地表沟壑陷穴进行换填处理,可有效防止湿陷性黄土受雨水浸泡下沉;(5)通过开展每日两次的监控量测数据采集和归化分析,可有效起到安全预警作用,同时可对隧道开挖预留变形量进行实时调整,可确保二衬混凝土厚度,避免混凝土浪费;(6)水沟电缆槽施工采用轨行式液压水沟电缆槽台车,施工效率较高,整体性较好,模板强度大、稳定性好,确保水沟电缆槽线型;(7)仰拱和矮边墙施工采用止水带定位卡具,结合液压栈桥设置,可有效确保止水带位置,确保防水符合要求;(8)该隧道采取的针对湿陷性黄土浅埋偏压隧道的施工控制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 长大干线: 电气化工程
  • 林国松, 马劲飞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在我国传统普速电气化铁路中,牵引网主要采用直接供电方式,并且绝大部分为复线运行模式。当供电牵引网发生故障的时候,一般配置专用的故障测距装置,主要采用电抗法、电流比或电抗比法进行故障测距。随着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新建变电所逐渐取消了故障测距装置,测距功能由微机保护装置采用电抗法完成。但在复线运行情况下发生故障的时候,电抗法常常出现测距不准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测距不准的原因,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分区所电抗的故障测距原理,并基于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以期能适应电气化跌路故障测距的需要。
    研究结论:(1)变电所测量电抗在单线故障、复线故障时具有不同表现形式,证明了基于变电所馈线保护装置测量电抗的测距原理的缺陷;(2)推导并仿真验证了电气化铁路复线运行、“V停反行”时牵引网发生故障,分区所测量电抗的公式,验证了二者的一致性;(3)测距原理不受运行模式、过渡电阻的影响;(4)该测距方案可以作为当前复线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缺乏专用测距装置情况下的一个重要参考和补充。
  • 城市轨道工程
  • 吴楠, 白冰, 肖军华, 张骁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软土地区基坑群施工对邻近地铁结构变形影响较为复杂。本文基于工程实例反演土层参数,综合考虑土体小应变、剪切强度、压缩硬化、加卸载等特性,分析基坑平面布置、深度、数量等因素下软土地区基坑群对邻近地铁结构的变形影响,以期为软土地区地铁高架结构周边基坑群施工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单个基坑与结构间的距离、基坑宽度及深度对结构变形均有明显影响;结构横向变形发展超过竖向,特别在距单个基坑约2H范围内(H为基坑深度);单个基坑开挖影响范围超过5H;基坑开挖宽度约为8H时,结构变形曲线产生较明显的拐点;结构变形在单个基坑开挖深度5 m内较小,但在开挖深度超过10 m后,变形明显;(2)单侧双坑不同开挖顺序对结构变形影响相当,但横向变形超过竖向;不同工序引起的结构变形曲线形态有明显差异;(3)对称双坑开挖引起的结构横向及竖向变形均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结构竖向变形表现出较明显的非线性叠加效应,变形量约为单个基坑线性叠加值的1~1.5倍,不同工序对结构横向变形影响较小;(4)双侧四坑施工导致结构变形产生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结构横向最终变形较小,结构竖向最终变形曲线呈现明显的蝶形状特征,变形曲线在坑间出现明显拐点,且变形极值点从基坑中心对应区域向坑间移动;(5)对称双坑、双侧四坑间对应区域的结构最终横向变形曲线均表现出明显的回弹现象;(6)本研究结论对邻近基坑群的地铁高架结构整体变形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 杨志勇, 程学武, 孙正阳, 江玉生, 郭焕娣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盾构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后转移到另一个项目应用时,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为增强适应性,应进行相应的改造。为提高盾构设备使用率、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结合天津地下直径线工程,本文对黏性土层中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适应性改造技术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应用情况对改造效果进行分析。
    研究结论:(1)泥水平衡盾构适应性改造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和工程条件来进行,重点考虑刀盘及刀具、主驱动配置、泥水循环系统、冲刷系统的适应性;(2)在刀盘中心区域增加泥水冲刷系统,可有效防止泥饼的形成;(3)根据天津地下直径线工程经验,黏性土层中应保证盾构进泥泵可泵送泥浆密度不低于1.3 t/m3,排泥泵可泵送泥浆密度不低于1.4 t/m3;(4)该研究成果可为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在黏性土层盾构选型及改造提供工程借鉴。
  • 吴秋瑞, 李群湛, 刘炜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地铁,但地铁直流供电系统存在固有的缺陷,杂散电流腐蚀、发电反馈制动能量回收、直流断路器灭弧这三大顽症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且其建设成本也相对过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旨在设计一种新的地铁供电方案——交流供电方案,既满足供电的要求,又能解决上述问题。
    研究结论:(1)地铁交流供电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杂散电流腐蚀、发电反馈制动能量回收和直流断路器灭弧问题;(2)与直流供电方案相比,交流供电方案使地铁供电系统造价降低了30%以上;(3)交流供电方案降低了地铁运营维护成本;(4)本文提出了全新的地铁交流供电系统设计理念,可应用于地铁供电系统设计领域,为地铁交流供电的研究、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工程经济与管理
  • 朱桃杏, 任建新, 张雪燕
    铁道工程学报. 2018, 35(3): 10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网络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全域旅游观念推行的大背景下,高速铁路实现了旅游者出行的高效时空整合。本文基于旅游者行为决策过程和效用函数的原理,构建旅游者出行价值效用函数模型;通过Logit模型得出高速铁路相比较普通铁路、公路的分担率;采用回归预测法测算未来京津冀各区域旅游人次和都市圈内旅游者的高铁出行需求。
    研究结论:(1)旅游景点资源等级、交通费用、出行距离、旅游地影响力、交通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出行决策的主要因素,构成旅游者交通出行方式价值评判的依据;(2)Logit模型假设出行者对交通方式的选择符合正态分布,综合考虑影响旅游者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整合成一个特征函数变量的线性方程,可得到京津冀区域高速铁路相比较其他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已有的京津冀高铁线路分担率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京冿冀都市圈旅游者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3)2009~2016年高速铁路开通以来京津冀各区域旅游者人数和年份高度相关,进一步回归预测表明,至2020年,京津冀区域旅游者高铁出行最高将达到20 913.02万人次,最低为671.09万人次;(4)本研究结论可为区域高铁项目规划及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