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 页
期刊介绍
科技信息
期刊查询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留言板
English
ipad移动阅读平台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27卷 3期
刊出日期:2010-03-15
路网研究
路网研究
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长期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安国栋;米 隆;朱本珍;冉 理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现存的地质地貌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 部分多年冻土区的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 冻土厚度较薄, 热稳定性较差, 冻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上部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研究和掌握多年冻土环境变化对工程结构稳定性影响的途径和方法, 可以了解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气候变化情况和气候影响下的冻土发展趋势, 为青藏铁路制定工程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结论:(1)通过对近几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来看, 青藏铁路长期监测系统运行良好, 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能够作为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稳定性评价的依据; (2)利用长期监测系统对多年冻土路基地段进行了多年连续监测, 发现了出现较大沉降变形冻土路基的环境特征以及沉降机理、据此拟定出着眼维持路基状态、改善路基系统水热条件、缓解人为上限下降、减缓路基沉降速率的工程补强措施; (3)通过长期监测系统对桥梁、涵洞断面的监测和分析, 认为多年冻土区桥涵基础目前整体上是稳定的。
2010 Vol. 27 (3): 1-6 [
摘要
] (
2516
)
HTML
(1 KB)
PDF
(629 KB) (
374
)
7
龙烟铁路引入烟台地区方案研究
王庆辉;孙 召;王 刚
研究目的:根据既有烟台地区铁路概况,按照烟台铁路地区总图格局确定的客货运系统分工,结合近、远期烟台地区的铁路总体规划,对龙烟线引入烟台地区后,烟台地区的铁路总体布置工作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区间通过能力,减少各条铁路间运输组织过程中的交叉干扰的目的。
研究结论:近期德龙烟铁路建成,青荣城际铁路建成,蓝烟线电气化改造完成;远期德龙烟铁路增二线建成。随着各干线铁路的引入,烟台地区将逐步形成2条双线干线铁路, 1条双线城际铁路, 1条双线轮渡铁路交汇的铁路地区格局。近期龙烟铁路引入福山站维持既有珠玑线路所,在烟大轮渡线上以18号道岔引出,与烟大轮渡线并线中穿蓝烟线;远期龙烟铁路增二线后,取消珠玑线路所,增开珠玑南站,龙烟铁路双线、轮渡双线,蓝烟线单线共5条正线引入珠玑南站,龙烟双线、蓝烟单线引入珠玑站。
2010 Vol. 27 (3): 7-10 [
摘要
] (
2553
)
HTML
(1 KB)
PDF
(340 KB) (
113
)
11
西南山区建设“绿色铁路”的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
熊春梅;杨立中
研究目的:针对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6年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上,探讨在生态敏感的西南山区实现“绿色铁路”建设的方法和措施,为实现铁路建设与资源的保护协调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研究结论:(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2 6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56 66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565 96 hm2,该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 (2)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绿色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需要保护林地资源和水资源,同时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010 Vol. 27 (3): 11-14 [
摘要
] (
2508
)
HTML
(1 KB)
PDF
(173 KB) (
144
)
15
兰新铁路十三间房段的戈壁风沙流特征分析
李凯崇;蒋富强;薛春晓;杨印海;葛盛昌
研究目的:通过对兰新铁路“百里风区”风沙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戈壁砾漠地区风沙流密度沿高度变化的特点,不同高度风沙流密度与风速的关系及大风携沙的粒径分布特征。
研究结论:戈壁地区大风携沙主要集中在3 m以下,约占总携沙量的87%左右;在同一高度条件下,风沙流密度随着风速的增加显现e的指数增加;而当风速条件一致时,风沙流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显现下降趋势。集沙颗粒分析则指出:在不大于3 m的高度范围内百里风区的风沙流运动形式是以跃移为主;超过3 m以后,则以悬移为主。
2010 Vol. 27 (3): 15-18 [
摘要
] (
2552
)
HTML
(1 KB)
PDF
(234 KB) (
134
)
19
考虑指标不确定性的软基处理方案优选模型
张士励;张亦飞;袁航新;应跃龙
研究目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涉及到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周围环境及工程经济等诸多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通过研究构建一种能够考虑指标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多属性软土地基方案优选模型,以使决策结果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研究结论:采用区间数表征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用区间数表述的决策矩阵规范化处理后,将其分解为中点矩阵和半径矩阵,按照线性加权集成模型和误差传递公式计算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区间数,最后,利用可能度公式即可进行备选方案的排序和优选。案例分析表明,该模型评价过程减少了评价系统的信息损失,增加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为软基处理方案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0 Vol. 27 (3): 19-23 [
摘要
] (
2516
)
HTML
(1 KB)
PDF
(193 KB) (
133
)
24
客运专线路基填料改良试验研究
王晓明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沿线距离长,空间跨度大,不少地段路基填料匮乏,为了降低建设成本,保护自然环境,对于施工过程中不能满足级配要求的路基填料,往往需要进行改良。本研究尝试在原河卵石填料中掺加细粒土和粉煤灰的方式改善填料级配,使之成为合格的路基填筑材料。
研究结论:为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分别对配制试样进行了级配试验、击实试验和现场压实检测试验,在现场压实试验过程中分别采取不同的压实方法以探讨科学合理的压实工艺。工艺试验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改良方式改善了填料的颗粒级配,有效提高了路基的强度和密实度,能够使填料满足规范要求,不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2010 Vol. 27 (3): 24-27 [
摘要
] (
2564
)
HTML
(1 KB)
PDF
(181 KB) (
163
)
28
粉喷桩复合地基及软岩填料路堤的沉降控制研究
卿三惠;曹新文;谢 强
研究目的: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验证红层地区粉喷桩复合地基及软岩填料路堤的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设计控制标准的要求,以指导设计与施工。
研究结论:通过试验段的实验研究表明:红层软岩填料的压实系数应控制在0.93以上,且路堤填完后至少6个月才能铺轨。在此条件下,粉喷桩复合地基路堤顶面的工后总沉降能够满足设计控制标准(沉降15cm,沉降速率4 cm/年)的要求。验证设计采用粉喷桩(桩间距1.0m,桩直径50cm)复合地基及软岩填料填筑路堤是可行的。该成果对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 Vol. 27 (3): 28-32 [
摘要
] (
2670
)
HTML
(1 KB)
PDF
(378 KB) (
106
)
33
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监测方案的探讨
郝晋豫;朱少捷
研究目的:针对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特殊要求,分析采用既有2种路基工后沉降监测方案存在的不足。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在土木工程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系统在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后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通过分析与探讨,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系统,可实现长距离(50 km)准分布、多测点、多参量的测量,测量精度高,可精确测出小于0.1 mm(相对基准点)的垂直位移的变化,适于长期实时监测,且不受电磁干扰。能满足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进行长期工后沉降监测的要求。
2010 Vol. 27 (3): 33-36 [
摘要
] (
2671
)
HTML
(1 KB)
PDF
(186 KB) (
247
)
37
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边坡防护设计
陈智俊;郑智勇;张晟斌
研究目的:结合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的边坡设计与施工,阐述工程边坡防护形式及发达国家边坡生态防护的理念和一些基本做法,并对边坡开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提出了处理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结论:边坡生态防护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防护工程应树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边坡生态防护形式需根据气候、水文、地形、土质、材料来源等情况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边坡生态防护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又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2010 Vol. 27 (3): 37-41 [
摘要
] (
2609
)
HTML
(1 KB)
PDF
(543 KB) (
81
)
42
大跨度复杂结构桥梁施工全过程结构空间受力特性研究
胡国伟;张宇宁;张俊兵;施 洲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施工全过程时效和路效分析的三维非线性模型,对大跨度V形连续刚构拱组合结构桥的施工全过程空间受力特性进行研究,解决以往的桥梁设计和施工监控采用的计算方法不能有效分析混凝土箱梁的剪力滞、扭转和畸变等引起的截面应力分布不均匀问题。
研究结论:分析了大跨度V形连续刚构拱组合结构桥施工全过程主梁截面顶板纵向正应力、横向压应力、腹板剪应力等截面空间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其表现在:主梁截面顶板纵向正应力沿横向分布呈显著的不均匀性,剪力滞效应明显,与初等梁理论的预测值相异;主梁横向压应力普遍不大,且顶板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大于底板;单箱双室截面梁三腹板剪应力分布连续变化,且中腹板的剪应力略大于边腹板剪应力,整体具有较好的规律性;施工全过程主梁纵向正应力包络线体现了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的施工工况,为施工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0 Vol. 27 (3): 42-48 [
摘要
] (
2530
)
HTML
(1 KB)
PDF
(817 KB) (
189
)
49
大胜关长江大桥主拱合龙措施及监控计算分析
胡辉跃
研究目的:本文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为依托,对三主桁钢桁拱桥的主拱合龙进行监控计算分析,研究钢桁拱桥的施工合龙措施,并以监控计算指导施工架设,使钢桁拱桥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实现精确合龙,可为同类型钢桁梁的合龙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大胜关长江大桥为三主桁的六跨连续钢桁拱桥,中间2个主拱跨,两端各2个边跨。其主拱的施工合龙采用中主墩钢梁双悬臂架设、两边主墩单悬臂架设、跨中合龙的总体方案。通过对其三主桁钢桁拱桥施工合龙的监控计算分析及合龙措施研究,采用了长圆孔、圆孔、销子、顶拉装置及温差的合龙措施,双主拱顺利实现精确合龙。
2010 Vol. 27 (3): 49-51 [
摘要
] (
2508
)
HTML
(1 KB)
PDF
(339 KB) (
127
)
52
保证箱梁桥竖向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的探讨
徐华轩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实践,研究混凝土箱梁腹板内竖向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大、作用效果差的成因,提出对策与措施,以保证竖向预应力作用效果,避免腹板出现主拉应力裂纹。
研究结论:设计中,对竖向筋控制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进行控制;计算由锚具变形和缝隙压缩等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取1.65 mm的回缩值;增加由锚垫板安装误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并取3.3 mm的回缩值;考虑混凝土和水泥浆水化热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施工中重视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控制锚垫板安装倾角误差,做到“两平一直”,控制锚垫板与螺帽的夹角在1o以内;使用扭矩扳手拧紧螺帽,对φ32和φ25竖向筋的锚固扭矩分别取1 200 N·m和600 N·m;采取二次张拉和超张拉工艺;前段梁与后段梁连接处的4组竖向筋与后段梁的竖向筋同步张拉。
2010 Vol. 27 (3): 52-56 [
摘要
] (
2601
)
HTML
(1 KB)
PDF
(187 KB) (
164
)
57
真空辅助压浆在客运专线箱梁施工中的应用
武安峰
研究目的:针对温福铁路客运专线平阳特大桥后张法预应力现浇箱梁施工过程中应用的真空辅助压浆施工技术,对实际施工中所采取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论述,并阐述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进行质量控制的经验和措施。
研究结论:在国内后张法预应力箱梁施工中,传统压浆工艺中浆体本身含有气泡及有害成分的雨水,易造成孔隙或预应力筋的腐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另外,施工中可能存在压浆不密实、不饱和,极易产生孔隙,为后张法预应力箱梁质量留下隐患。而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施工技术,可有效保证预应力孔道压浆后的密实度,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年限。
2010 Vol. 27 (3): 57-60 [
摘要
] (
2580
)
HTML
(1 KB)
PDF
(212 KB) (
114
)
61
大伙房输水工程特长隧洞TBM选型及支护系统优化研究
张军伟;梅志荣;唐 与;章元爱
研究目的:大伙房输水工程特长隧洞主洞长85.32 km,开挖洞径8.03 m,属于深埋特长隧洞。由于隧洞施工采用以TBM为主、钻爆法为辅的联合施工方式。隧洞穿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TBM合理选型和支护系统优化,来解决隧洞开挖过程中面临的围岩稳定性、隧洞涌水、石英砂岩的掘进效率及岩爆等三大关键技术难题。
研究结论: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工程实例的研究,对大伙房特长隧洞所穿越区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TBM施工经验,特长隧洞决定选用敞开式TBM,锚喷支护+模筑混凝土复合衬砌结构支护系统代替管片衬砌结构。对大伙房输水工程特长隧洞的建成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0 Vol. 27 (3): 61-65 [
摘要
] (
2575
)
HTML
(1 KB)
PDF
(329 KB) (
161
)
66
京沪高速铁路隧道有效断面适应性研究
邓 杰;余南阳;赵海恒
研究目的:针对京沪高速铁路隧道,采用一维、非定常、可压缩流动模型和特征线法,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于净空面积为100 m2的隧道,选取不同的隧道长度、列车长度、列车速度等参数对单、双线隧道瞬变压力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而探讨隧道净空面积为100 m2时的适应性。
研究结论:结合国内压力波容许标准和UIC标准进行的比较分析结果,给出了京沪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高速运行的密封时间要求,并建议隧道内会车时,列车速度应低于350 km/h。
2010 Vol. 27 (3): 66-70 [
摘要
] (
2605
)
HTML
(1 KB)
PDF
(461 KB) (
224
)
71
水底隧道最小安全顶板厚度的确定方法
晏才彬;周 玮
研究目的:以工程类比和数值分析为基础,提出确定水下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方法,供同类工程参考。
研究结论:(1)挪威经验曲线方法最简便,适合工期紧迫时地质勘察前期的初步判断,但结果偏于保守,还需后续阶段进行更详细的经济论证; (2)隔水岩柱经验公式能较准确地确定水下隧道最小顶板厚度,在地质详勘探明地质条件之后,可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 (3)数值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最为精确,但要求苛刻。数值分析需要在工况场地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外在条件完全确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较好的还原施工现状的模型。故可作为最后的判据参考。
2010 Vol. 27 (3): 71-75 [
摘要
] (
2488
)
HTML
(1 KB)
PDF
(338 KB) (
104
)
76
全空间效应下瞬变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
孙玉国;谭代明
研究目的:隧道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地质超前探测时,激发电流断开瞬间将在掌子面前方和后方产生感应涡流场,接收线圈接收到的是整个围岩空间涡流场的叠加,不同于地面上只有地下半空间涡流场的叠加。本文利用ANSYS模拟隧道全空间无异常体和有异常体时感应涡流的传播特性,比较异常体在隧道中心和偏离中心时磁场沿水平测线的分布规律,对瞬变电磁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研究结论:隧道中的瞬变电磁场表现为/水波效应0的传播特性,而非地面半空间的“烟圈效应”;隧道中低阻异常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涡流场的时域特性,使涡流场表现为异常体的感应特征;由于异常体偏离隧道中心而使相反一侧出现磁感应强度的极大值。
2010 Vol. 27 (3): 76-80 [
摘要
] (
2508
)
HTML
(1 KB)
PDF
(466 KB) (
261
)
81
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高压富水充填溶腔溃口处理技术
张 梅;张民庆;孙国庆
研究目的: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602溶腔双层初期支护完成后,受地表强降雨影响,使溶腔内形成高压水,从而击穿双层初期支护。通过实施高位泄水支洞降低水压力,采取注浆堵水固结溃口块石堆积体,以及超前管棚预支护措施,完成溃口处理。
研究结论:采取注浆技术和管棚预支护措施,可以有效固结块石堆积体。采用大扭矩、高转速钻机,当扭矩为1 200~2 000 N·m、转速为300~500 rpm时,钻穿一榀I20钢架时间为30~1 h 30 min。采用硫铝酸盐水泥单液浆和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组合型注浆材料配套体系,按由下到上、先外后内、间隔跳孔的注浆顺序,采取合理分段长度进行前进式分段注浆,按定量定压相结合原则,可以解决周边排水条件下的注浆控制。块石堆积体经注浆改良后,施作φ76 mm管棚超前预支护,能保证隧道溃口段的安全施工。
2010 Vol. 27 (3): 81-86 [
摘要
] (
2591
)
HTML
(1 KB)
PDF
(466 KB) (
203
)
87
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工法对比分析与选择
张英才;胡国伟;辛振省
研究目的:通过对优化后的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工法进行基于有限元理论的实际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应力场、位移场、支护结构强度变化等规律,并结合工法的资源配置、施工进度和监控量测结果来综合确定各种工法的适用范围,从而选择合理的超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工法。
研究结论:结合超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围岩地质条件,研究了隧道开挖工法CRD法、短台阶七步法和双侧壁导坑法在进度指标、下沉量、施工工序、资源配置、施工风险、施工成本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传统的开挖方法进行了工序和支护方法的优化,提出了优化后各工法的适应范围和优缺点,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10 Vol. 27 (3): 87-92 [
摘要
] (
2594
)
HTML
(1 KB)
PDF
(622 KB) (
716
)
93
断面测量系统在隧道围岩变化量测中的应用
陈曙光
研究目的:采用徕卡断面测量系统对隧道围岩净空位移变化进行量测,该断面测量系统的机载软件能自动采集隧道围岩净空位移变化数据,再利用其后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快捷地获得隧道围岩变化量测结果,并以准确直观的图形和数据表输出,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判断和施工提供依据。
研究结论:采用断面测量系统进行围岩净空位移量测是可行的,在判定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支护效果、发现变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为隧道施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数据依据,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也为优化隧道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0 Vol. 27 (3): 93-96 [
摘要
] (
2514
)
HTML
(1 KB)
PDF
(249 KB) (
88
)
97
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的监理管理研究
戴和根
研究目的:BT建设模式深受我国政府重视,在近年的工程实践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何发挥BT模式下监理的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研究BT模式的监理管理对我国BT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由BT承办方代替业主管理监理单位,进一步理顺BT承办方、业主和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BT建设模式中的监理短板问题,更好地发挥监理职能;同时提出建立BT承办方对监理单位的考核制度、BT承办方与监理单位的沟通制度、BT承办方与监理单位的例会和专项检查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以进一步完善监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提高BT项目的建设水平。
2010 Vol. 27 (3): 97-100 [
摘要
] (
2574
)
HTML
(1 KB)
PDF
(193 KB) (
177
)
101
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下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实践与探索
刘成军;朱高明;李海明
研究目的:研究完善BT模式下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为BT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结论: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资质管理制度,通过资质申报同时授予企业勘察设计和施工一体化资质,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提升中国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苦练内功,建立企业设计施工一体化标准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整合设计施工资源,实现设计施工零对接,提升企业建设管理能力,积极为BT项目的实施创造条件。
2010 Vol. 27 (3): 101-104 [
摘要
] (
2502
)
HTML
(1 KB)
PDF
(118 KB) (
333
)
105
暗挖法地铁施工测量与反馈技术
宋宜容;陈广峰;夏世龙;李利侠;赵 蓉
研究目的:在地铁施工中使用可靠的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采用竖井联系三角形测量,把地上和地下联系起来。加强对变形、收敛、拱顶下沉以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并将各项监测数据及时整理、绘制位移-时间等变化规律曲线,对初期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可预测出可能出现的最大变形值、应力值等重要参数,为暗挖风险预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结论:应用严密的施工测量与信息反馈技术,时时掌握被监测物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及时调整设计和施工参数,为地铁施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对地铁建设和同类地铁施工环境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2010 Vol. 27 (3): 105-108 [
摘要
] (
2571
)
HTML
(1 KB)
PDF
(257 KB) (
186
)
109
地铁车站施工期温度演化的试验研究
齐 锋;王 维;张叶田
研究目的:地铁车站施工工期长,技术复杂,温度值的采集难度大,国内外在地铁车站温度测试试验方面尚较缺乏。为给地铁车站温度及温度应力理论分析提供试验数据支持,对地铁车站进行温度跟踪测试与分析。
研究结论:以上海某地铁车站两诱导缝间的施工段为温测对象,测得施工期各点的时程温度值。经温测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在浇筑初期,混凝土温度主要受水化温升与气温条件的影响,并以水化温升的影响为主,在浇筑的中后期,地铁车站的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演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底板与靠近诱导缝处的最大日温降高于其它部位,顶板、底板的最大内外温差高于内衬墙。基于试验数据分析,进一步在温度荷载定义与现场养护方面提出了建议。
2010 Vol. 27 (3): 109-113 [
摘要
] (
2521
)
HTML
(1 KB)
PDF
(687 KB) (
130
)
114
广州至清远城际轨道交通技术方案研究
李程垒
研究目的:以广州至清远城际轨道交通线为例,就在清远市的线路走向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对3种方案经济技术条件的比较,提出可行性方案。为珠江三角洲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结论:针对广州至清远城际轨道交通线,阐述了主要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在满足线路走向的前提下,从工程投资、施工难度及工期、环境保护及与城市规划的配合等方面,对3种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与分析,提出了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经由城市时的最优方案(沿静福路方案)。该技术方案的研究可为其它城市间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提供借鉴。
2010 Vol. 27 (3): 114-117 [
摘要
] (
2696
)
HTML
(1 KB)
PDF
(168 KB) (
120
)
118
上海软土地层盾构始发施工技术
鲍永亮;郑七振;唐建忠
研究目的:在城市隧道施工过程中,始发往往成为盾构施工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对土体加固方法、导轨设置、反力系统的安装、验算等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合理的始发掘进参数,保证施工质量。
研究结论:(1)始发洞口地基采用φ1 000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并按0.5% ~1%比例钻芯取样,经试验测得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8MPa,确保了土体的稳定性; (2)在始发洞内安设洞口始发导轨保证了盾构在始发时不致于因刀盘悬空而产生盾构“叩头”现象; (3)土仓压力略高于前方土体压力,防止了盾构脱离始发基座后的“叩头”现象及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地表产生过大沉降; (4)通过对始发反力架进行力学验算,确保了盾构始发过程的安全性。
2010 Vol. 27 (3): 118-122 [
摘要
] (
2620
)
HTML
(1 KB)
PDF
(289 KB) (
121
)
123
工程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的收益分配研究
管百海
研究目的:探求工程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充分调动分包商参与项目优化设计的积极性,实现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优化设计,降低项目的总成本。
研究结论:分包商为总承包项目优化设计付出的最优努力程度与其自身的知识投入效率系数、所分配的项目总承包收益的比例呈正相关,与其自身的知识投入成本系数以及设计费用占建设投资的比例呈负相关。项目总承包收益分配给分包商的最优分配比例与分包商知识投入的效率系数成正相关,与分包商知识投入的成本系数以及总承包商知识投入的效率系数呈负相关。
2010 Vol. 27 (3): 123-127 [
摘要
] (
2524
)
HTML
(1 KB)
PDF
(142 KB) (
92
)
128
客运专线工程项目成本可控性分析及控制对策
雷书华;韩同银;王淑雨
研究目的:从承包单位的角度,结合客运专线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客运专线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构成和各成本要素的可控性,以便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对策,从而使工程项目成本有效“受控”。
研究结论:在保证客运专线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期目标的前提下,应进行施工方案比选和优化,将实体工程资源要素足量投入,将项目措施费用控制到最低,使项目总成本最优化;根据客运专线各成本要素的可控性程度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2010 Vol. 27 (3): 128-132 [
摘要
] (
2525
)
HTML
(1 KB)
PDF
(244 KB) (
177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