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25卷 1期
刊出日期:2008-01-15

路网研究
 
       路网研究
1 坚持科技创新为铁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卢春房
本文对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建设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其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铁道部坚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充分发挥铁路后发优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走中国铁路自主创新之路;坚持铁道部统一组织,形成联合攻克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模式;坚持人才强路战略,造就高素质的铁路科技创新队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高原铁路建设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先进水平,铁路既有线提速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客站、大型桥梁、特长隧道、特殊路基等工程设计和建造技术实现重大创新,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通信信号和信息化技术迈上新台阶,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环保理念和环保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为提升铁路建设科技水平,加快铁路建设现代化进程,增强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指出了今后铁路科技创新还需加强和完善的方向。其深刻论述将为铁道工程科学技术界今后的工作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本刊特此刊出,以供业界研究。
2008 Vol. 25 (1): 1-7 [摘要] ( 2576 ) HTML (1 KB)  PDF  (637 KB)  ( 244 )
8 基于GIG的铁路建设工程环境监理决策技术研究
刘新科,吴小萍,李松真
研究目的:工程环境监理是铁路建设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铁路建设工程环境监理中涉及大量的统计资料和相关信息,为了提供铁路建设工程环境监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必要对铁路建设工程环境监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结论:基于GIS的RCESDSS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了GIS技术和DSS技术相结合,并把我国铁路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经验及铁路环境保护技术融人系统,使RCESDSS能处理具有空间特征数据,又有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系统的实现将能为工程环境监理人员提供可视化的决策支持。
2008 Vol. 25 (1): 8-10 [摘要] ( 4899 ) HTML (1 KB)  PDF  (439 KB)  ( 123 )
1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铁路工程应用分析
谭衢霖,杨松林,魏庆朝
研究目的: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新技术的原理、干涉数据几何模式、数据处理流程、高程于涉测量和形变差分干涉测量方法;比较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与当前常用的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方法,分析铁路地质灾害监测与青藏线多年冻上区形变长期监测应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潜力。
研究结论:(1)与常用的DEM生产方式相比较,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一些独特优势,适合快速获取各种范围、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2)在铁路勘测设计DEM获取、铁路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和青藏线多年冻土区形变测量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建议铁路工程部门开展该技术的应用研究。
2008 Vol. 25 (1): 11-16 [摘要] ( 3292 ) HTML (1 KB)  PDF  (592 KB)  ( 745 )
17 气候对防风系统布点影响的研究
杜广宇,李乾社
研究目的: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大风,有着各自的特征。本文阐述在铁路防风系统设计中,如何依据大风不同的特征,布置风力监测点,优化防风系统性能的方法。
研究结论:在进行监测点布点计算时,依据气候条件,需要不同的统计方法。对于季风型气候应以极值I分布为统计依据,台风型气候应以皮尔逊III型分布为统计依据,在混合型气候区域应首先确定主导的气候类型.然后再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2008 Vol. 25 (1): 17-21 [摘要] ( 2542 ) HTML (1 KB)  PDF  (447 KB)  ( 113 )
22 拉日线色麦至大竹卡峡谷地段地质选线研究
李金城
研究目的:通过对本段地形、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线路方案的选线原则,从而为线路方案的选择和完善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从拉日线色麦至大竹卡段地质选线来看,具有典型的高原山区河谷铁路地质选线的特点。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线路方案具有特殊的考虑因素,我们通过分析研究,选出了一条安全、合理、经济的线路方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008 Vol. 25 (1): 22-25 [摘要] ( 2571 ) HTML (1 KB)  PDF  (459 KB)  ( 137 )
26 宜万线隧道工程岩溶治理技术与工程实例
张民庆,黄鸿健,苗德海,田四明
研究目的:宜万线是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岩溶最为发育的铁路线,全线共有隧道159座,约占线路总长度的59%,其中多数隧道穿越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岩溶水极其发育,这给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以及工程建成后的运营安全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研究结论:施工中所遇到的岩溶按工程地质特征分为洞穴型、溶隙溶槽型、管道型、大型岩溶四大类,并按无充填型、半充填型、充填型、充水型、过水型、暗河型等水文地质特征进行次级分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理。根据分类,针对岩溶洞穴型主要采取回填、换填、注浆加固等措施;针对溶隙溶槽型,主要采取护拱回填、加强预支护开挖、注浆加固等措施;针对岩溶管道型主要采取护拱回填、预引排、注浆加固及大管棚预支护、维持原排水通道等措施;针对大型岩溶型,上部主要采取护拱回填、注浆加固及大管栅预支护,基底主要采取钢管桩、板跨、梁跨、桩基承台、回填路基等措施。
2008 Vol. 25 (1): 26-36 [摘要] ( 4891 ) HTML (1 KB)  PDF  (1195 KB)  ( 323 )
37 复杂铁路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TSP探测技术应用研究
周黎明,刘天佑,刘江平,肖国强
研究目的:铁路隧洞施工中,由于地质情况不明,经常出现塌方、涌水、冒顶等地质灾害,十分需要开展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研究。TSP203系统作为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对其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研究结论:建议当前隧道超前预报工作中应以TSP203超前预报系统为主,配合其它物探方法以及地质详细素描、超前水平钻探等非物探方法进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2008 Vol. 25 (1): 37-40 [摘要] ( 2575 ) HTML (1 KB)  PDF  (448 KB)  ( 320 )
41 浅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运营养护
牛东兴,牛怀俊
研究目的:针对青藏铁路特殊的高原地质地理、水文条件、路基状况等,分析了青藏铁路路基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引起路基变形的多年冻土现象。
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铁路的病害特点,同时根据高原多年冻土的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路基养护措施和养护工作的内容,并对一些路基病害提出了应急预案;最后就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的养护措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2008 Vol. 25 (1): 41-43 [摘要] ( 2562 ) HTML (1 KB)  PDF  (398 KB)  ( 238 )
44 荷载分散型锚索差异补偿荷载的广义确定
郑静,朱本珍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荷载分散型锚索张拉过程中差异补偿荷载的确定理论和方法。
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荷载分散型锚索张拉时差异补偿荷载的广义确定计算方法,适用于各种荷载分散型锚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锚索在进行整体张拉之前,从底部较长的锚索单元开始对各单元锚筋依次进行补偿张拉后再一起张拉至设计张拉荷载,可以使各单元锚筋的受力均匀;在考虑各单元锚筋计算变形段摩阻的情况下,锚索张拉后作用于锚固段的锚固力更接近于设计锚固力。
2008 Vol. 25 (1): 44-47 [摘要] ( 2546 ) HTML (1 KB)  PDF  (349 KB)  ( 57 )
48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陈鹏,季维生
研究目的:研究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沿线广布的小篙草草甸无性繁殖规律,指导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植被恢复。
研究结果:对移植草皮进行适当人工辅助养护,有利于草皮的生长;可仅挖移草皮上半部分15cm左右进行移植,效果与整体移植基本等同;草皮的蔓延生长能力较强,草皮块间隔15-17cm对蔓延生长最为有利。成果应用于青藏铁路环保恢复工程,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8 Vol. 25 (1): 48-52 [摘要] ( 2507 ) HTML (1 KB)  PDF  (609 KB)  ( 193 )
53 公路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监测与分析
韩侃
研究目的:对公路高边坡进行预应力锚固加固工程属隐蔽工程,关系到公路交通的安全。影响锚固效果的因素很多,对预应力锚固工程开展原位监测非常重要。
研究结果:本文对锚索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作了说明。对预应力锚索测力计在张拉过程中及锁定后锚固预应力的变化特征、损失作了分析,并以此说明锚索测力计在锚索施工及边坡监测中的作用。
2008 Vol. 25 (1): 53-56 [摘要] ( 3987 ) HTML (1 KB)  PDF  (404 KB)  ( 1515 )
57 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轨道不平顺分析
陈宪麦,王澜,陶夏新,崔高航
研究目的:利用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局部轨道不平顺特殊波型、轨道不平顺病害的识别以及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分析等,以深化对轨道不平顺特性的认识。
研究结果: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辨识轨道随机性不平顺中隐含的有规律的波形,如正弦、三角形波等;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对轨道局部发生的高频病害进行检测;通过小波分解,可以识别不同波长范围内突出的不平顺(特征不平顺),为进而提取这些不平顺做深人研究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利用小波分析理论从时频角度分析轨道不平顺,是一条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新技术途径。
2008 Vol. 25 (1): 57-61 [摘要] ( 2576 ) HTML (1 KB)  PDF  (558 KB)  ( 278 )
62 宜万线别岩槽隧道出口DK 406+422特大突水分析
邓谊明
研究目的:宜万线别岩槽隧道出口DK 406+422大突水引起地质灾害,本文分析形成突水溶腔的条件和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
研究结论:通过对这一特大突水进行分析,得出:与暗河相通储水溶腔,宜排(水量较大宜采用泄水洞泄水)不宜堵;建议在隧道外部打泄水洞(约400m ),替代庙坪暗河的等效作用,不致造成环境影响,又可降低水位,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跨越隧道溶腔建议采用桩基承台跨越,因揭示的溶腔周边岩体完好、整体稳定、宽度不大(11m),采用板拱形式跨越亦是有可能的。
2008 Vol. 25 (1): 62-65 [摘要] ( 4853 ) HTML (1 KB)  PDF  (367 KB)  ( 146 )
66 盾构管片接头抗弯刚度影响因素研究
孙文昊,焦齐柱,兰宇
研究目的:推导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弯刚度计算公式,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接头抗弯刚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论:管片接头的接触面有效高度和接触面偏心距对管片接头抗弯刚度的影响显著,因此管片结构设计中,通过改变管片接头构造尺寸来调整管片接头刚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008 Vol. 25 (1): 66-71 [摘要] ( 2649 ) HTML (1 KB)  PDF  (493 KB)  ( 175 )
72 大断面切削式洞门隧道进洞施工方法
周书明,任正录
研究目的:本文针对大断面隧道洞门所在地层相对较差的情况,就如何解决进洞施工这一隧道施工中的难点和关键工序,对其施工方法进行总结,从而对类似隧道洞门进洞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研究结果:大断面隧道进洞施工时,洞口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较差、结构受力状态复杂,需要采用不同于隧道正洞的施工辅助措施。本文给出了大管棚法、接长明洞法、小导洞进洞反向施工法、地层反压法等几种常用的隧道进洞施工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大断面隧道削竹式洞门进洞施工进行了分析。
2008 Vol. 25 (1): 72-75 [摘要] ( 2528 ) HTML (1 KB)  PDF  (415 KB)  ( 203 )
76 饱和砂土中的地铁圆形衬砌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张长泰,张玉芳
研究目的:将多屈服面动本构模型引人土体动力有限元计算,在实际工程中,验证其正确性和合理性。
研究结论:多屈服面动本构模型在描述土真实特性方面具有适用的普遍性和应用的灵活性;以往采用单屈服面模型进行计算是偏于安全的。
2008 Vol. 25 (1): 76-80 [摘要] ( 2563 ) HTML (1 KB)  PDF  (377 KB)  ( 111 )
81 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低净空隧道接触悬挂方案与施工
黄河
研究目的:介绍和探讨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中出现的低净空隧道的接触悬挂方式,并针对类似的低净空隧道的处理提出了一些可靠、可行的方案。通过对遂渝线无碎轨道综合试验段中出现的低净空隧道的接触悬挂方式的介绍和探讨,对于类似的低净空隧道的处理提出了一些可靠,可行的方案。
研究结论:解决低净空间题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利用既有隧道的净空高度和尽可能地保证各种技术标准;其次是要对材料的节约和造价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不同情况下的低净空隧道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优势,这需要视现场情况而定。
2008 Vol. 25 (1): 81-84 [摘要] ( 2484 ) HTML (1 KB)  PDF  (406 KB)  ( 101 )
85 “铁路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法技术指南”将推动铁路隧道掘进机施工技术的发展
刘春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及城市地铁交通的快速发展,隧道施工机械亦不断改进和完善,铁路隧道掘进机施工技术需进一步规范,总结过去隧道经验,积极推行铁建设[2007]106号文件精神,保证隧道施工的进度、质量及安全迫在眉睫。
研究结论:通过国内外典型施工案例说明,当符合相应施工地质条件时,掘进机发挥出快速、安全的优势;若不掌握可靠的地质条件、或地质条件不满足掘进机施工的要求时,掘进机不仅不能表现出来优势,反而会造成工期和经济上的损失,这是技术指南最基本的准则。
2008 Vol. 25 (1): 85-90 [摘要] ( 2488 ) HTML (1 KB)  PDF  (554 KB)  ( 138 )
91 铁路10 kV电力远动技术的工程应用及分析
刘军启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铁路10 kV电力远动设计标准低、方案不够完善的现象,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研究结论:该工程设计中主站系统设备配置更加完善,开关站的供电方案更加合理,通道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首次应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并指出了在线路故障测距方面的不足。此外电力设备采用室内形式,进出线电源全部采用电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工程设计要求,运行稳定、可靠。
2008 Vol. 25 (1): 91-94 [摘要] ( 2537 ) HTML (1 KB)  PDF  (540 KB)  ( 150 )
95 浅谈消弧线圈引起社步变电站35 kV中性点电压升高的问题
李继斌
研究目的:消弧线圈引起社步变35 kV中性点电压升高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行,本文利用母线三相对地电压数据,计算出系统中性点电压和线路对地电容不平衡度,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研究结论:线路对地电容不平衡度偏高是消弧线圈运行引起社步变35 kV中性点电压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将社步变消弧线圈更换为自动跟踪调节补偿电流的消弧线圈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案。
2008 Vol. 25 (1): 95-99 [摘要] ( 2484 ) HTML (1 KB)  PDF  (526 KB)  ( 280 )
100 工程企业与政府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马兰,管百海,李洪慧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识别、评价与政府合作开发项目运作中的风险,提出工程企业风险规避的主要措施。
研究结论:合作开发项目风险与一般工程项目风险不同,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多样性等特点。风险管理应综合分析某类风险在总体风险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及关联性。在与政府的合作开发项目中,要正确处理好政策变动风险、政府诚信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因素,努力防范风险。
2008 Vol. 25 (1): 100-103 [摘要] ( 2557 ) HTML (1 KB)  PDF  (435 KB)  ( 103 )
104 BT模式在市政交通工程项目融资中的应用分析
王耀辉,马荣国
研究目的:结合市政交通工程BT项目的特点,研究BT模式在北京地铁奥运支线项目融资中的应用。
研究结论:BT模式在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实践,对企业长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在采用BT方式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BT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BT方式的税收体制和BT投资建设管理体制。
2008 Vol. 25 (1): 104-107 [摘要] ( 2480 ) HTML (1 KB)  PDF  (437 KB)  ( 211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