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4-15
  

  • 全选
    |
    路网研究
  • 秦家铭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论述了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学习型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高素质的企业家、高水平的专家、高技能的技师和高效率的政工干部等四支人才队伍培养的核心和重点,并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刘辉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在我国目前公路建设广泛开展建设-经营-转让(BOT)条件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以限定概算、总额包干的建设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参与公路工程建设的实践。
  • 仝婕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及我国社会保障利益激励机制的建立途径。公平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木质特征,而公平本身应该是保护与激励的统一,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兼顾保护与激励的公平,适度体现激励机制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
  • 王云升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铁路施工企业运用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绩效管理的好处,针对铁路施工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实行绩效管理的措施。
  • 陈红念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渝两地是我国西部开发中最为重要的两制高点,为充分发挥川渝两地在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在抓好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作好未来交通的规划,以利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川渝间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目前已基本成网,但铁路发展不能满足需求未来除需建设遂(遂宁)渝(重庆)铁路外,还应尽早规划,适归建设成渝间高速铁路。只有成渝间高速铁路建成后,才能真正解决成渝间大量的旅客运输,明显缩短旅行时间,为川渝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
  • 盛煜,马巍,温智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两个监测断面的地温监测资料,分析了修筑高路基后下伏上层的热状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修筑高路基后,多年冻上上限有所抬升,而下伏上层地温明显升高。多年冻土上限的抬升主要是由于高路基的热阻效应导致上限附近上层温度变幅急剧减小而形成的。高路基的修筑会引起路基阴阳面热交换状态的明显差异,路基阳面边坡是最强烈的吸热面,而路基阴面边坡表现为放热效应,由此会形成下伏多年冻上融化状态的不同。
  • 李彦平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青藏铁路试验段路基经过一个冻融周期后所出现的病害,结合对路基沉降观测结果分析,对路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并提出了保护高含冰量冻上的一些措施及高原冻上地区路基施工的注意事项。
  • 牛富俊,马巍,赖远明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青藏铁路管道通风路堤对于保护多年冻土的工程效果,基于试验段在近2个冻融循环周期内的温度监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路堤填土下土体温度的发展特征,并对通风管铺设高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通风管路堤具有保护多年冻土的作用,而且通风管埋设位置低的路堤工程效果要优于通风管埋设位置高的路堤。
  • 曹新刚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铁路具有高海拔、多年冻土,冻融频繁、温差大、低氧含量、交通不便、桥梁结构运营后不便维修等特点,32m后张法预应力耐久混凝上简支梁施工中整体滑移式外侧模板的成功运用,明显地改善了梁体的外观质量、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投资,使梁体外观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值得推广。
  • 杨安杰,王晓兵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低温早强耐久混凝上和低温早强耐久侵蚀混凝上施工中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施工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等问题的论述和分析,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及评定标准。
  • 李树德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高原低温条件下工程机械起动过程的分析,分析不同的低温起动措施,并通过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选定了适合青藏铁路寒季施工中工程机械的低温起动的措施。
  • 卓宝熙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叙述了遥感技术在8万km2范围内,对四川、重庆向东的三条铁路线的方案比选工作的应用情况。文中重点叙述利用卫星图像开展宏观背景的研究,以及卫星图像与航空遥感图相结合,开展工程地质判释的概况。遥感判释为方案比选提供了客观全面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意见。并最后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各条线通过的不良地质情况以及各条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三方面,对三条线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 蒋忠信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沿河踏勘的基础上,总结怒江中游没别-贡山段河谷地貌的平面、纵剖面、阶地特征及谷坡形态与重力地貌,进而讨论其对滇藏铁路选线的影响。
  • 王小军,答治华,杨文辉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湿化层的形成机理和确定方法,讨论了西南地区膨胀上(岩)湿化层与风化层的区别与联系,对湿化层的分区层厚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 孙志忠,马巍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块石调温路堤是多年冻土区铁路设计施工中采取的一项积极主动保护冻土的措施。本文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对两种不同粒径块石层下地温状况给予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暖季粒径为5~8 cm的碎石层热屏蔽作用要好于片石层,而冷季粒径为40~50 cm的片石层对流作用要强于碎石层块石层阴阳面下地温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表现为阳面下地温高于阴面下的地温。
  • 刘成军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现场工程实例,简要分析了引起铁路路基挡土墙下沉、开裂、倾倒等病害的几种原因,提出了防治路基挡土墙病害对策,对路基挡土墙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郑伟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安安康铁路和西安南京铁路均穿越秦岭山脉的复杂地质地区,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揭示了高阶地基座岩石风化的隐蔽性和对隧道、路基、桥梁工程的影响,介绍了对应的各类工程处理措施,总结了河流高阶地基座岩石风化的共性,指出高阶地基座岩石风化受到岩石矿物组成、节理、地下水等因素共同影响,是山区铁路中一个极为隐蔽的地质问题,加强对其勘察设计的准确性和进行恰当的工程处理,关系到铁路工程的施工和运营安全。
  • 刘凤奎,蔺鹏臻,孙红红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主梁弯曲应变能最小及塔高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矮塔斜拉桥塔高优化模型,探讨了通过调整拉索初张力优化(降低)矮塔斜拉桥塔高的可行性。本文以一矮塔斜拉桥为背景,分析了独塔两跨矮塔斜拉桥塔高变化时调整拉索初张力的效果,对进一步认识矮塔斜拉桥的结构性能及同类桥梁的塔高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张仲先,张耀庭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七根体外预应力混凝上梁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体外预应力混凝上梁的体外筋应力增量和梁体的整体变形关系,推导出了以构件的挠度和梁端转角为参量的体外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并将试验结果与该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这种计算方法是简捷而可行的。
  • 袁明,贺国京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简化的汀九斜拉桥有限元模型(FEM),计算该桥的动力特性,利用完备模态应变能法(CMSE)进行该桥的损伤诊断数值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简化的汀九斜拉桥FEM能够反映真实结构的动力特性:完备模态应变能法适用于低频密频的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等柔性结构,并且只需少量低阶模态即可保证结构损伤诊断精度。
  • 李俊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细介绍了秦沈客运专线整孔箱梁施工中支架设计、制梁、高位落梁等施工工艺、特点以及施工组织等,对同类型工程施工及高速铁路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 周湘桥,孙笑萍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结合京沪高速铁路中桥梁线路所占比例大的情况,提出了二跨或三跨现浇移动模架造桥机。
  • 麦继婷,关宝树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海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琼州海峡的交通流量将越来越大,因此修建固定式跨海通道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在收集琼州海峡大量气象、水文、海况和地质资料及对国内外悬浮隧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琼州海峡修建悬浮隧道的初步设,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 刘丹,贺鹏旭,李启彬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地下水年龄计算的逆统计模型(ISM)的原理与方法,并将该模型用于大巴山隧道地下水年龄估算。计算显示隧址区地下水平均年龄介于45~75年之间,南坡(55~75年)高于北坡((45~60年)说明后者的水力传导性优于前者。该模型既考虑了基岩裂隙介质中地下水流普遍存在的水动力弥散作用的影响,又能使地下水年龄计算较之传统的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更为简便,具有实用价值。
  • 刘国福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秦沈客运专线在国内首次采用高速线岔的设计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及安装与调整施工技术。
  • 黄双胜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过渡工程施工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流程、过渡方法及施工设备、质量要求、安全措施及劳动组织等,对既有电气化铁路进行增建二线和提速扩能改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术合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间隔层回路监测项目的分析,提出了综合自动化间隔层回路的检测模式,以及为了采集、传输、归档和分析这些数据而设置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测管理系统。
  • 邢占勇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气混凝土是混凝土大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加气混凝上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就其特性、生产工艺、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国际应用的新进展等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 蒋楚生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次高压劈裂注浆能大大提高软弱地层中预应力锚索抗拔承载力。本文在提高锚固力机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理论上提出了计算锚固力的公式,也提出了简化的计算方法。对二次劈裂注浆锚索的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 周冬生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级公路海堤的软上地基处理是当前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东南沿海的施工海域特点,认为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插设塑料排水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在软上层中形成竖向排水通道,加速孔隙水的排出和地基固结,减少工后沉降,提高地基上的承载力。本文在阐述塑料排水板地基处理机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塑料排水板加固高等级公路海堤宜采用的堤身结构形式,并就此提出了施工的工艺和流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 焦云洲
    铁道工程学报. 2003, 20(4):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海防路上的临港立交桥加固改造为例,较详细地阐述了使用纤维加固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工艺以及质量验收等,是混凝土结构补强技术的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