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15
  

  • 全选
    |
    长大干线:工程地质与路基
  • 徐华, 周廷宇, 王栋, 张广泽, 张小波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四川西部地区分布大量的全强风化卵石土(Q2、Q3)地层,该类边坡遇水易软化失稳,出现垮塌、溜坍等灾害。以川西铁路典型边坡工程为依托,利用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该类边坡破坏及发展的全过程动态问题,研究坡率、坡高、含水率三种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获得敏感性顺序,提出边坡设计时坡率、坡高的控制建议,为风化卵石土地层的边坡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结论: (1)全强风化卵石土边坡整体失稳时符合牵引式滑动特征,滑体呈现散体状;(2)该类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顺序为:坡率>坡高>含水率,当坡率由1∶1.5增加至1∶0.75时,边坡稳定性系数降幅达1.9,含水率由14%增加到16%时,软化作用明显,坡高较小时边坡更稳定;(3)建议边坡设计时,坡率小于1∶1.25,坡高控制在8 m以下,并做好防排水措施,使边坡含水率控制在14%以下;(4)本研究可为川西地区全强风化卵石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设计提供依据。
  • 郭华杰, 江辉煌, 刘向明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室外路基土连续压实技术中所采用的表征指标,大多是在振动压路机钢轮上采集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频率、幅值的基础上换算得到的,受跳振及机械自振影响表征效果差,信号也未得到深度挖掘。为了能找到可靠表征土体压实度的指标,本文在室内测试分析的同时引入声源材料识别技术,并基于人耳听觉和心理学,结合材料物理属性研究提取音色特征,以提高土体压实度的识别率。试验通过在室内激励不同压实度土样,采集加速度信号和声音信号,引入MIRtoolbox音色工具箱,采用听觉感知原理的冲击声特征提取法提取声音中的音色特征,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加速度信号的特征提取。
    研究结论: (1)当锤击力为55 N±5 N级时,加速度和声音信号中提取的特征值mfcc6max与土样压实度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69,即可采用特征值mfcc6max作为表征土体压实度的指标;(2)反向识别土体压实度时,锤击力控制在55 N±5 N,加速度信号中计算得到的mfcc6max值代入相关性方程y=0.014x-0.92,或声音信号中计算得到的mfcc6max值代入相关性方程y=0.018x-1.09,得到的两个y值可较好地反向预测土体压实度;(3)本试验中表征土体压实度的特征值和方法,可以进一步应用到室外连续压实技术中,并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连续压实技术指标,对提高土体识别率具有指导作用。
  • 冯怀平, 杨洋, 王智满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跳振是路基振动压实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跳振发生时智能压实体系中谐波类测试指标如CCV、CMV的离散性显著增大,进而影响路基压实质量的判断精度。为分析跳振对谐波类连续压实检测指标的影响规律,基于“轮-土”动力学系统,采用Universal Mechanism进行建模,分别研究了振动压路机的激振频率、激振力与振动轮重量的比值、路基刚度、路基阻尼等因素对跳振产生的影响规律,在揭示跳振产生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智能压实指标的影响。
    研究结论: (1)路基刚度系数及激振力与振动轮重量的比值与跳振发生存在显著正相关;(2)相同路基刚度下,随振动频率以及路基阻尼的增大,跳振发生概率降低;(3)跳振现象对谐波类连续压实指标存在影响,其中CMV受跳振影响十分显著,采用CMV用于判断压实度会存在较大误差;而CCV由于考虑多次谐波分量,受跳振影响相对较小;(4)提出了一种基于激振力与轮重比以及路面刚度的跳振发生判定方法,本文通过揭示路基动力特性、振动参数与跳振间互作用关系,可为控制压路机的操控行为实现高质量智能压实提供
    参考。
  • 长大干线:线路与轨道
  • 雷晓燕, 王海, 尹学军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由于模型简单,被广泛应用于轨道动力学及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中。简化的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能否反映半无限空间上实际轨道结构的变形规律和动态特性,运用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得到的车辆和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精度如何,这些问题还未见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车辆-轨道结构层状梁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运用交叉迭代法分别独立求解车辆和轨道结构动力学方程的显示算法,对比分析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与轨道结构三维块体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与轨道结构半无限空间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在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中的适应性。同时,还对比分析交叉迭代法与传统的耦合方程算法在求解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响应时的计算效率、计算精度和算法特点。
    研究结论: (1)采用层状梁轨道模型模拟轨道结构是可行的,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问题的分析要求;(2)交叉迭代法相对于传统的耦合方程算法计算效率更高,精度更好,用时更省,程序设计更容易,不仅适用轮轨线性接触分析,而且适用轮轨非线性接触分析;(3)通过引入松弛因子对轮轨接触力进行修正,可加快交叉迭代算法的收敛速度;(4)验证了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的可行性和交叉迭代算法求解的优越性,可为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高效建模和精确分析提供参考。
  • 曾志平, 唐启辉, 黄相东, 田春雨, 胡籍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2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扣件是地铁道岔关键传力部件,其纵向阻力对道岔各钢轨的受力与位移有着重要影响。为明确不同扣件轨下垫板、不同纵向阻力下地铁道岔的纵向力学特性,对其扣件进行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
    研究结论: (1)相比橡胶垫板,采用聚酯垫板时,道岔基本轨纵向位移减小13%以上,尖轨纵向位移减小2%左右,道岔各钢轨纵向受力变化不大;(2)随着扣件纵向刚度的增加,道岔结构的纵向位移和基本轨纵向受力逐渐减小,虽然导轨温度力略有增大,但增幅很小,不会影响结构安全性;(3)在地铁道岔中采用聚酯垫板并适当增大扣件纵向刚度是合理的优化方向;(4)本研究成果可用于地铁道岔扣件轨下垫板选型以及阻力优化设计。
  • 长大干线:桥梁工程
  • 刘世忠, 蔡明昊, 毛亚娜, 马建红, 秦翱翱, 王丽娟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为精确分析波形钢腹板钢底板混凝土组合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变化,在纳入组合梁剪切变形效应、剪力滞效应及收缩徐变效应对挠度计算影响的基础上,采用能量变分法推导出波形钢腹板钢底板混凝土组合梁的控制微分方程与自然边界条件,得到波形钢腹板钢底板混凝土组合简支单箱双室箱梁分别在跨中集中荷载和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公式;利用所得公式计算荷载作用7 d、1000 d和
    3 650 d时的挠度值,与ANSYS数值解以及不考虑收缩徐变效应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并通过了模型试验结果的验证。
    研究结论: (1)本文挠度计算值与ANSYS数值解及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2)波形钢腹板钢底板混凝土组合简支箱梁在跨中集中荷载和满跨均布荷载作用1 000 d后,跨中挠度分别增大了9.12%和12.94%;(3)在3 650 d后,跨中挠度分别增大了14.69%和18.32%,显然收缩徐变效应对组合箱梁挠度计算的影响不可忽略;(4)本文研究可为同类波形钢腹板钢底板混凝土组合梁的挠度计算提供参考。
  • 向敏, 吴琼, 杨从娟, 郭进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漂浮体系大跨度斜拉桥纵向约束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其梁端会产生较大纵向位移,引起碰撞,因此需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本文以一座大跨度公铁两用双塔斜拉桥主引桥为工程背景,针对地震作用下主引桥的碰撞问题,将MR阻尼器引入该桥,通过SIMULINK建模,采取被动、半主动和智能模糊控制等不同的控制措施,研究MR阻尼器在该斜拉桥主引桥碰撞问题中的减震控制效果,以探究最佳控制方案。
    研究结论: (1)通过将七种控制策略分别与无控下结构的纵向位移响应相对比,可发现半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减震效果相接近,模糊逻辑控制效果最佳;(2)从碰撞力响应可看出,七种控制策略均能使主引桥之间的碰撞次数及碰撞力峰值减小,其中半主动控制与模糊逻辑控制的减震效果要优于被动控制;(3)从阻尼器耗能可看出,模糊控制的能量输入要远远小于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4)本研究结论可供类似桥梁的主引桥碰撞控制参考和借鉴。
  • 赵守全, 刘旭, 窦顺, 朱红兴, 杨学虎, 韩侃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交通建设中交叉线路越来越多,转体桥梁的施工形式使用越来越频繁。转体桥梁广泛应用于跨越已有铁路的工程建设中,但目前对于转体桥梁在既有铁路列车荷载下的结构振动空间响应规律和传递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石嘴山特大桥(637号墩、638号墩)为依托,利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在仅球铰接触且大悬臂状态下,转体桥受普速列车荷载下结构响应数据,对转体桥梁结构的动态加速度响应、动态位移响应及加速度时程信号的振动希尔伯特能量谱进行分析。
    研究结论: (1)在既有线普速列车荷载下转体桥梁下承台要先于上承台达到竖向加速度峰值点,且其峰值大于上承台;(2)结构加速度幅值在转体桥梁梁体向梁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放大现象,且加速度时程曲线会出现“往复式”波动,表明振动波与固有频率发生共振,加速度响应峰值分布曲线在空间上呈“V”形对称分布;(3)桥梁梁端产生的动态竖向位移响应相对较大,梁体各测点的竖向位移响应峰值呈现“W”形对称分布;(4)转体球铰对振动波的中、高频段具有明显的滤波减振作用;(5)振动波在梁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驻波效应,且中、高频段的振动波衰减较快,低频段的振动波是引起转体桥梁梁体振动的主要原因;(6)本研究成果可为临近既有线转体桥梁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冯治国, 郝江涛, 邱酉酉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5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某特大桥位于构造缝合带,断裂发育、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岸坡稳定性、危岩、崩塌、落石等重大地质问题突出。“地”类勘察方法具有直观性强、精度高的特点,但受场区气候恶劣、海拔高、高差大、地势陡峭等因素影响,在某特大桥艰险地段实施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两岸临江侧地形陡峭,无法开展地面勘察。针对桥址区环境特点及地质条件,需要引进新技术与地面手段相结合形成新型综合勘察与分析技术,以查明桥址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岸坡稳定性分析所需的岩体结构面、边坡卸荷带特征。
    研究结论: (1)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勘察方法解决了某特大桥现场众多勘察难题;(2)“天”类、“空”类、“地”类勘察成果吻合性好;(3)综合勘察与分析方法可以提高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勘察精度和准确度;(4)综合勘察与分析方法在某特大桥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可以在类似桥梁工程中推广应用。
  • 长大干线:隧道工程
  • 赵大亮, 谌启发, 王冰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由于技术规程对受下穿工程影响引起高铁桥墩的位移要求高,为保证盾构施工期间运营高铁的安全,必须要对大直径浅埋隧道盾构下穿高铁段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本文依托国内首个下穿运营高速铁路的大直径盾构项目——苏州市城市主干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工程,针对其软土地区及高铁桥墩变形高等特点,研究盾构施工中地层损失率、隔离桩桩径及桩长、钢护筒内灌注材料等参数对高铁桥墩的影响,提出安全可靠的加固方案。
    研究结论: (1)隧道盾构下穿饱和粉、细砂土层,建议对隔离桩内的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稳定性;(2)隔离桩刚度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盾构施工对高铁桥墩的影响随之减小;(3)根据不同桩长的隔离桩水平变形和对高铁桥墩的影响,结合嵌入土层类型和深度,确定了合理的隔离桩桩长;(4)钢护筒内灌注不同材料的隔离桩,组合刚度主要由钢护筒的直径和壁厚决定,钢护筒内土体注浆对高铁桥墩影响比灌注混凝土的小;(5)提出软土地区下穿运营高铁工程的加固方案和安全评估思路,可以确保工程实施中和实施后沪宁城际铁路的运营安全,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刘淑红, 吴辰昊, 陈雪锋, 朱永全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研究任意形状的深埋隧道复合式衬砌的内力和位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弹性力学理论,导出轴对称荷载作用下,圆形隧道复合式衬砌的轴力和位移的解析解,并与数值解进行比较,确定初支、二衬间相互作用的杆单元弹性模量的合理取值;之后分析了Ⅳ级围岩中非圆形隧道复合式衬砌的轴力、弯矩和位移,围岩对初支、初支与二衬间的约束作用均采用杆单元模拟,其弹性模量分别取地层和初支的弹性模量;最后讨论了侧压系数对非圆形隧道复合式衬砌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论: (1)轴对称荷载作用下,圆形隧道初支和二衬的轴力和位移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的误差不到5%,确定了使用杆单元模拟非圆形隧道初支和二衬间相互作用时,其弹性模量可以采用初支或二衬的弹性模量;(2)非圆形隧道二衬的轴力和弯矩均比相应位置处初支的大,初支和二衬分别在拱腰和拱底取得轴力最大值,均在拱脚取得弯矩最大值,均在拱底取得竖向位移最大值;(3)对于侧压系数在0.1到0.3范围内的Ⅳ级围岩,侧压系数的改变对非圆形隧道二衬最大的轴力、弯矩和位移的影响都比较小;(4)本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隧道、竖井、管桩等工程结构。
  • 孟露, 汪旭, 卢松, 肖洋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针对常规冲击回波法在进行隧道衬砌脱空检测时容易出现多重峰值、虚假频率等问题,提出以模糊熵和相关系数为综合目标函数的遗传算法对原始信号进行最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然后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计算信号的边际谱,并据此进行脱空检测分析,解决了傅里叶变换对非平稳冲击回波信号分析存在的固有缺陷,并基于仿真信号和隧道衬砌物理模型检测信号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论: (1)以模糊熵和相关系数为综合目标函数的遗传算法有效实现了VMD分解参数的最优化,避免了人为设定参数所具有的偶然性;(2)VMD能够自适应地实现对冲击回波信号不同主频分量的有效分离,不存在模态混叠,因此能够有效滤除噪音信号,提高数据信噪比;(3)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改进VMD-HHT的冲击回波法能够对衬砌厚度进行可靠检测,且检测结果中主频清晰明显,干扰远小于常用的傅里叶变换,不容易产生误判,有效提高了检测精度;(4)由于傅里叶变换及VMD-HHT处理方法的检测结果均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精确判断衬砌是否存在脱空,需结合隧道衬砌为密实情况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 长大干线:通信信号
  • 徐效宁, 李辉, 王菲, 吕书丽, 王文涛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网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群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的建设,为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存在融合发展的需求。作为保证行车安全的关键系统——列控系统的互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的方案,提出我国国铁与城轨列控系统互通性的方案。
    研究结论: (1)归纳总结国内外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分析各自采用的技术路线;(2)提出了国铁和城轨线路衔接处设置共管区域,车载设备通过地面应答器完成控制权切换的互联互通方案;(3)提出了车载设备分散式和集成式的两种集成方式,建议前期按分散式方案实施;(4)提出了国铁不同CTCS等级线路与城轨CBTC互联互联的地面应答器布置方案;(5)本研究成果可为国铁和城轨交通列控系统的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 信息化技术
  • 王基全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近年来在铁路建筑领域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该行业赋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为研判BIM技术在铁路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国内外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理论方法,从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两方面构建国内外BIM技术在铁路行业应用的知识图谱,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剖析铁路领域BIM研究现状及趋势。
    研究结论: (1)国内外BIM技术在铁路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各有侧重点,国外注重BIM基础理论及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且起步较早,成果较为丰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国内则多集中于工程实践的应用,虽原创性成果相对缺乏,但呈现出奋起直追之势;(2)从研究趋势角度分析,BIM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铁路工程的协同设计、施工管理、运维阶段可视化管理、铁路全寿命周期管理、BIM应用标准化等工程领域深化应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3)本文研究可为深入推广BIM技术在铁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 市域铁路发展及技术研究
  • 宋唯维, 石建文, 叶玉玲, 陈聪聪, 余攀, 朱资岳, 周文涛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当前,国家将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市域(郊)铁路作为优选模式,但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决策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应用FISM-MICMAC方法进行研究,识别影响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决策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论: (1)既有铁路技术标准、通过能力利用率、工程造价和运营维护成本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决策的根本影响因素,其中既有铁路技术标准为最根本因素;(2)既有铁路沿线公共交通情况、客流方向与既有铁路走向一致性程度、客流类型、既有车站分布情况、旅行时间、早晚高峰时段市域(郊)列车行车间隔时间和客流量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决策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中客流类型和早晚高峰时段市域(郊)列车行车间隔时间两个因素对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决策影响更直接;(3)在既有铁路技术标准和通过能力满足市域(郊)列车开行的条件下,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决策应重点关注客流类型是否以通勤客流为主和早晚高峰时段的市域(郊)列车是否可公交化开行;(4)本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相关项目前期决策。
  • 工程经济与管理
  • 李素英, 张姣姣, 吴永立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助推了河北省各个城市群之间的便捷连通,促进了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思想内涵逐渐深化到经济发展领域。在分析高速铁路发展对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方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高铁建设三方面提出高铁运营推动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结论: (1)可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中,用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高速铁路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助推了企业升级创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了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提升了外贸出口开放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共享发展;(3)长期来看,高速铁路网络的开通及运营给沿线城市赢得新的发展契机,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流通,区位优势及区域可达性凸显;(4)本研究成果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管理与借鉴意义。
  • 张文锦, 张飞涟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区位选择好坏直接关系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成败。本文识别建筑企业走出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构建区位选择模型,以ZTJ集团为例,探究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关键影响因素及区位选择,为建筑企业走出去区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结论: (1)影响建筑企业走出去关键因素包括:东道国市场规模、工业化程度、基础设施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制度环境、科技水平、劳动力水平和企业自身因素;(2)不同东道国对ZTJ集团走出去吸引力不同,在具有项目经验的目标国家中,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带国家,且项目需求和市场潜力较大东道国对ZTJ集团走出去更具有吸引力;在不具有项目经验的发达国家,对ZTJ集团走出去也有较大吸引力,但很难进入;中国建筑企业及政府应采用多种手段,积极拓展发达国家建筑市场;(3)本文研究可为建筑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区位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 苏晓堃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11): 112-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复杂艰险地区的铁路建设工程具有资源匮乏、物资运输距离长、物流通道脆弱、仓储设施局限等特点,因此满足长周期复杂艰险地区超大型线状工程物资的动态供应需要,保障铁路工程物资供应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铁路工程物资集中储备体系,并以储备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中心料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库存策略,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求解出工程物资最优订货点和订货量,以达到长期平均库存成本的最小化。
    研究结论: (1)构建铁路工程物资三级储备体系,建立物资储备基地,在出现物资供应中断风险时保障施工单位物资及时供给;(2)考虑艰险地区物资供应具有随机提前期、随机需求、工程物资价格波动等特点,采用(R,Q)库存策略优化标段内中心料库库存;(3)结合数值算例,考虑允许缺货以及不允许缺货情况下的中心料库最优订货点和订货量;(4)本研究成果可为集中储备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