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 页
期刊介绍
科技信息
期刊查询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编委会
留言板
English
ipad移动阅读平台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25卷 10期
刊出日期:2008-10-15
路网研究
路网研究
1
唐山地区铁路规划研究
秦宝来
研究目的:分析唐山地区既有铁路现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贯彻“外货内客”的 思维和总图多层次化的理念,对新线建设时机进行分析论证,对规划年度地区客货运系统进行多方案比选,研 究提出唐山地区铁路规划布局和分期实施方案,以指导铁路建设,更好地满足唐山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研究结论:唐山地区格局为三纵六横布置;地区客运站按照两站格局,一主一辅,主要客站为唐山站,辅助 客站为唐山北站;修建货车外绕线,实现“外货内客”形式;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8对市郊客车。近期 建设津秦客运专线、蒙东煤炭下水通道、京秦城际铁路唐山北站至唐山站段,远期建设京秦城际铁路全线、滨 海新区至曹妃甸城际铁路。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对比东京、巴黎、伦敦等典型世界城市扩展和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找到我国许多城市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结构不合理,二者都与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规划和发展严重滞后有关。本文呼吁扭转有些城市“先城内地铁后城外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的思想,在重视市内地铁、轻轨规划建设的同时,及早规划和建设 市郊铁路及城际铁路。
2008 Vol. 25 (10): 1-5 [
摘要
] (
2778
)
HTML
(1 KB)
PDF
(459 KB) (
160
)
6
河流峡谷地段地质选线方案研究
韩康
研究目的:河流峡谷地段,不良地质极为发育,规模大,又为地下水的排泄区,发育区域性暗河;线路设计 同时受技术标准、投资影响;控制选线的因素极为复杂。本文以渝怀线乌江峡谷地质选线研究为例,对经受施 工、运营、汶川地震检验,证明合理的地质选线的经验、成果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指导类似河流峡谷地段铁路 勘察设计工作。
研究结论:先期进行河流左、右岸地质选线;峡谷段不良地质极发育,线路方案受地质条件控制,有条件 时,线路内移避开沿岸不良地质;线路绕避不良地质困难或代价极高时,只要地质探明,工程措施到位,线路完 全可以通过不良地质;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及暗河标高,宏观指导选线,线路最好尽量选择通过岩溶发育安 全带。
2008 Vol. 25 (10): 6-10 [
摘要
] (
2553
)
HTML
(1 KB)
PDF
(487 KB) (
156
)
11
探讨三亚地区既有铁路改造利用方案
阳运中
研究目的:海南西环线提速改造工程新建新三亚站至红塘段线路后,三亚站至红塘段既有线路已经闲 置。而该段线路沿海岸线深入三亚市区中心,沿线分布着南山寺、天涯海角等众多著名旅游景点,客流集中, 线位优势明显。因此,研究巳经闲置的既有线路有效利用方案,解决其对城市干扰,是各方迫切需要研究的 课题。
研究结论:通过对既有线现状分析,充分利用线位资源,将其改扩建为城市轻轨,并且研究灵活适用的运 输组织方案,从而从技术上解决了三亚市区段既有线路利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改扩建为城市轨道交通方 案达到既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又可为城市开辟新的旅游通道,也可以满足主辅城区市民通勤的公交需求, 达到社会综合交通能力最大化、环保化的目的。
2008 Vol. 25 (10): 11-14 [
摘要
] (
2671
)
HTML
(1 KB)
PDF
(332 KB) (
118
)
15
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分析
竹晓华
研究目的:为检验双线连续刚构铁路桥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参照《铁路工程抗震设计 规范》要求,对连续刚构桥进行自振特性分析、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地展 反应分析。分析过程也可作为高墩铁路桥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种方法。
研究结论:通过自振特性分析,得到该桥的主要自振周期与振型。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包括反应谱分析和 弹性时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容许应力法对桥墩截面进行抗弯验算。弹塑性地震反应则首先采用纤维 :模型进行桥墩截面的弯矩-曲率分析,得到截面弹塑性弯曲能力曲线,将其转化为等效的折线模型,作为桥墩 相应位置的等效分布塑性铰弯曲特性,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得到桥墩截面的弯矩-曲率滞回曲线,从而判定 该桥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桥满足规范“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2008 Vol. 25 (10): 15-19 [
摘要
] (
2544
)
HTML
(1 KB)
PDF
(230 KB) (
172
)
20
桩基础简化模型在桥梁抗震中的应用
龚纬,戚冬艳
研究目的:粧基础结构轻巧多样,便于因地制宜,适应性较强,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对结 构物抗震性能至关重要的地基基础抗震理论还未形成定论。本文以连续梁为例,针对在地震作用下,分析粧 基础模拟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工程实践提出了建议。
研究结论:嵌固模型计算的结构整体刚度偏大,结构基本周期偏小。在地震作用下,计算的结构内力偏 大,造成设计过于保守;但对结构位移估计不足,应引起重视。砠法模型能较为详细地考虑粧基础与桥梁结构 的共同作用,同时也能反映土体影响,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法;但建模工作量大,耗费机时。6弹簧模型可以 得出与m法模型类似的结果,并且建模工作量小,适于常规设计。
2008 Vol. 25 (10): 20-23 [
摘要
] (
2455
)
HTML
(1 KB)
PDF
(396 KB) (
139
)
24
大岩洞大桥平转施工工艺设计
李泽荣
研究目的:桥梁施工方法是桥梁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平转施工作为一种修建桥梁的有效方法, 己经在山区桥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岩洞大桥主桥采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箱形拱,平转法施 工。为保证施工期间结构安全,需采用合理的工艺设计、控制措施、控制指标和指导性意见。通过总结本桥设 计施工经验,可为今后类似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对于重达5 237的转体结构,采用混凝土球铰平转施工为国内首次。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 细介绍了转体结构构造细节、静力计算、施工控制指标、安全措施。本桥历时9 h劲性骨架平转到位。合拢精 度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各项指标和设计相符。转体施工过程中,应实时监控结构的应力和变形,采用现场实测 数据修正计算模型,以使理论计算和实际相吻合,保证桥梁的安全施工。实践证明了平转施工方法可以有效 解决山区桥梁施工的问题。
2008 Vol. 25 (10): 24-27 [
摘要
] (
2529
)
HTML
(1 KB)
PDF
(177 KB) (
123
)
28
大跨度三联拱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方案的研究
王天明
研究目的:南京市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安德门一宁丹路区间,在左、右行车线两侧引出车辆段出入段线 形成了三联拱大跨度隧道,且线路下穿5层楼房,该段结构设计复杂,施工分步多、工序转换多,施工开挖安全 与其地面上方的五层楼房使用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三联拱隧道多采用分部开挖施工,然而采用不同的开挖和 衬砌步序,对地层和上部建筑物的影响不同,因此,分析研宄既保证施工安全又对楼房影响最小的施工先后步 序是该段的关键技术。
研究结论:通过对三联拱地段下穿5层楼房段的5种不同施工工序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比较各方案引起 的地层沉降和结构内力,得出中导洞法开挖,侧洞衬砌先行,再施做中间隧道的方案相比侧洞开挖、中导洞开 挖、侧洞衬砌、最后施做主洞等其他几种方案,其对地层和楼房粧基底沉降最小,支护结构内力也最小,是5种 方案中最优方案。
2008 Vol. 25 (10): 28-31 [
摘要
] (
2556
)
HTML
(1 KB)
PDF
(545 KB) (
124
)
32
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浅埋偏压施工技术
高树峰
研究目的:郑西客运专线大部分隧道为黄土隧道。隧道断面大,设计V级围岩开挖断面达163 53 m^2 施工难度非常大。贺家庄隧道出口段施工中,出现了隧道拱顶下沉过大、地表出现裂纹等现象。根据现场施 工的具体情况,通过本文的分析研宄,解决大断面黄土隧道浅埋偏压的施工中的部分技术问题。
研究结果:(1)大断面黄土隧道宜采用钢架,而不宜采用格栅;(2)要使结构尽快封闭成环;(3)应有效 地控制各分步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变形;(4)应对地表进行全封闭防水处理。
2008 Vol. 25 (10): 32-35 [
摘要
] (
2533
)
HTML
(1 KB)
PDF
(293 KB) (
130
)
36
隧道岩爆防治作用机理初探
徐向东
研究目的: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几种常用的岩爆控制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旨在为岩爆防治设计提供理论 依据,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研究结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水围岩软化法是通过降低岩石弹性模量达到减少围岩内切向应力的目 的,只适用于吸水性较强的围岩;而钻孔应力释放法是通过钻孔实现围岩内切向应力向内部围岩转移,适用于 弱~较强岩爆;超前应力解除爆破法是通过超前爆破,更大程度地实现围岩内切向应力向内部围岩转移,适用 于强岩爆洞段。
2008 Vol. 25 (10): 36-39 [
摘要
] (
2581
)
HTML
(1 KB)
PDF
(468 KB) (
160
)
40
高速铁路10 kV电力系统RAMS定量评估研究
孙建明,颜秋容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电力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在工程建设中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对铁路电力供电方 案的可靠性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指标,因而在高速铁路供电方案设计时,难以掌握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 与方案的经济性之间的合理平衡。为了掌握各种铁路电力供电方案的可靠性指标,提出对髙速铁路电力供电 方案进行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定量评估,即RAMS指标定量评估,为今后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为评估RAMS指标,针对高速铁路10 kV配电网,建立了基于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的评估模 型,利用自行开发的软件,研究了高速铁路10 kV配电网的各种供电方案的RAMS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 在外部电源可靠的前提下,双贯通、单贯通加接触网备用的各种供电方式的供电可用率均在99.99%以上,电 缆双贯通、负荷环网开关接人为最佳供电方案,供电可用率可达99.997%;单贯通的各种供电方式可用率低 于99.99%,因此,双贯通供电方式是改善RAMS指标的关键措施。
2008 Vol. 25 (10): 40-44 [
摘要
] (
2681
)
HTML
(1 KB)
PDF
(417 KB) (
150
)
45
客运专线牵引变电所换相联接的分析研究
尹传贵
研究目的:电气化铁道是单相移动牵引负荷,会造成电力系统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对不平衡产生的负序 电流问题,需探讨减小负序电流的措施,尽量减小牵引负荷对电力系统的负序影响。
研究结论: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普遍采用换相联接的供电方式一轮换接入电力系统中的不同相。本 文对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采用单相结线、单相V,v结线、三相V, v结线、三相YN,d11结线、三相-两相平 衡结线、三相V结线等牵引变压器的端子标志及联接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对牵引变电所采用各种牵引变压 器的换相联接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客运专线采用AT供电方式时,单相或单相V,x结线的变压器端 子标志、联接方案及牵引变电所换相联接的推荐方案。采用该方案可以简化牵引变电所牵引变压器一次侧高 压线路的接线,避免高压侧线路出现交叉连接’同时简化了牵引变电所的平面布置,节约了投资。
2008 Vol. 25 (10): 45-49 [
摘要
] (
2509
)
HTML
(1 KB)
PDF
(405 KB) (
206
)
50
GSM—R无线传播模型分析和拟合
吴浠桥,胡华
研究目的:郑州一西安客运专线采用GSM - R移动通信系统,由于该系统承载列控信号,又是在高速条 件下运行,为避免多普勒效应和电磁干扰对列控信号传输的影响,实现GSM - R系统的网络覆盖,保证列控 系统和铁路的正常运营,需对系统传输所引起的损伤进行研究,达到提高GSM -R网络为铁路运输服务的可 靠性。
研究结论:通过对建立传播模型进行的分析和对实际路测数据进行的拟合得出:传播损耗随着频率的升 髙、距离的增加、建筑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参数越多拟合的效果越好,但计算机拟合的时间越长。故在无线 设计中,选择合适的传输模型和在拟合过程中合理选择参数的个数,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也为GSM - R移 动通信系统的建模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08 Vol. 25 (10): 50-52 [
摘要
] (
2564
)
HTML
(1 KB)
PDF
(333 KB) (
93
)
53
基于GSM—R和GPS技术的列车控制技术研究
张守利
研究目的:结合青藏线超低温、高海拔特殊自然环境条件和列车运行的特殊要求,为实现信号系统设备 的技术先进、少维护、无人值守、高可靠运行的目的,开展高原信号器材适应性和信号系统集成的研究,采用 GSM - R和GPS技术,确立适用于青藏线特殊要求的信号系统设计方案。
研究结论:根据青藏线的特殊要求,经过试验研究,确立了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于一体的信号系统集 成设计方案。采用GSM - R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信号安全信息车地双向传输;采用GPS和EOT设备,不设轨 道占用检查设备,实现了列车占用检查和完整性检査;采用GPS差分定位技术提高了列车的定位精度,满足 了高速行车和虚拟闭塞系统控制的安全需求;取消地面信号机和区间轨道电路,实现了车站联锁和区间自动 闭塞;全新的运输组织模式和维护管理方式,实现了免维护、少维修的既定目标。采用RBWT虚拟技术,对试 验系统进行了安全防护,保证了试验列车和地面设备的安全。
2008 Vol. 25 (10): 53-57 [
摘要
] (
2525
)
HTML
(1 KB)
PDF
(463 KB) (
150
)
58
大型编组站视频监控系统方案研究
蹇峡
研究目的:铁路大型编组站规模庞大、场区布局分散、环境复杂、部门众多,给维护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保证编组站货运安全、减少事故发生,针对编组站视频监控系统构成进行研究,提出合理方案,为编组站设 计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以新丰镇编组站视频监控系统构成为例,阐述了编组站监控系统的构成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采用模拟采集+数字处理监控技术,可充分利用既有监控设备和骨干传输平台,满足了各监控中心对画面控 制和图像清晰度的要求。采用H.264标准图像压缩编码方式,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差错恢复能 力,能更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应用。为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应采取防雷措施。
2008 Vol. 25 (10): 58-62 [
摘要
] (
2510
)
HTML
(1 KB)
PDF
(514 KB) (
96
)
63
编组站货检安全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燕,肖琨
研究目的:对编组站货检安全集中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及作业流程进行分析,研究货检系统信息管理和作 业平台的搭建,整合超偏载检测监控系统、轨道衡计量监控系统、超限检测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同时与编 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信息共享,完成编组站货检综合性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结论:贵阳南编组站货检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编组站货检作业集中调度、集中管理和集中处理;通过 创建货检作业新流程,实现货车从进站到出站全过程动态追踪,实时监控;实现编组站货检作业的科学化和信 息化管理,为铁路货物运输安全提供了保障。根据贵阳南编组站货检系统设计的实施,表明设计方法可行,它 适用于新建或既有编组站改扩建货检系统的建设。
2008 Vol. 25 (10): 63-66 [
摘要
] (
2569
)
HTML
(1 KB)
PDF
(395 KB) (
170
)
67
OPC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研究
成明盛
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从对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要求、理论分析、具体工程实例几方面来开展研究,研究嵌 挤紧密骨架型结构的粗细矿料级配较开级配与密集型悬浮级配的优异性。
研究结论:(1)规范的级配范围修改趋向也证明S型密实嵌挤型级配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普遍接受;(2)沥 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应充分考虑原材料成本、混合料拌合生产成本、施工控制成本、后期养护成本,把沥青混 合料的综合施工成本控制到最低;(3)在容许情况下,应尽可能把粗骨料的矿料间隙率设计的小一些,通过调 整细骨料、填料调整混合料整体间隙率,优化混合料性能。(4)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各等级公路工程、高速铁路 基床表层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2008 Vol. 25 (10): 67-69 [
摘要
] (
2473
)
HTML
(1 KB)
PDF
(387 KB) (
138
)
70
地铁车站空气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刘英杰
研究目的:地铁是一个人群密集且与外界联系面较小的地下空间,必须设置空调通风排烟系统,对其内 部空气环境及火灾情况下的烟气流动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为此,重点研究和掌握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的温度、 速度、流动方向等分布情况,为乘客及地铁工作人员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研究结论: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环境模拟分析程序软件TSDI-SCFD1.0,以CFD程序软件为平台和基础, 能够实现对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状况进行三维模拟分析。通过该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使CFD技术成功的应用于 地铁设计中,弥补了以往地铁环控模拟计算分析软件的缺陷和不足,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结果和详尽、具体的. 分析数据,可以为地铁环控专业设计人员的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008 Vol. 25 (10): 70-73 [
摘要
] (
2512
)
HTML
(1 KB)
PDF
(367 KB) (
204
)
74
北京动车段出入段线建设规模及能力适应性分析
耿敬春,牛会想,肖春光,谢敏,宋健鹏,谢田华
研究目的:出人段线能力是决定动车段内设备能力能否得到充分运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北京动 车段为例,根据预测的客车开行方案,仿真铺画列车运行图;在满足动车组检修作业要求的前提下,运用计算 机仿真技术,模拟分析动车组综合运用计划,确定各时段出人段线动车组出人次数;提出动车段出人段线的运 输组织方案和能力计算办法,为动车段的勘察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论:根据出人段线的运输组织方案,对照分析其在最有利和最不利条件下的通过能力与动车组出 人段次数,确定出入段线能力的适应性及能力加强措施方案;分析得出全天存在4个小时段范围内2条出人 段线能力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因此建议北京动车段设3条出人段线,各线均按双方向追踪运行设计。
2008 Vol. 25 (10): 74-77 [
摘要
] (
2550
)
HTML
(1 KB)
PDF
(365 KB) (
131
)
78
从天津站设计谈结构创新对站房整体设计的提升
谷邛英
研究目的:天津站是京津城际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铁路新客站,设计中采用了诸多的 新技术新工艺,本文详细论述了结构设计中的创新与站房整体设计水平的关系,以期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 前提下,积累经验,使结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新时期铁路客站的高标准、新要求。
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天津站结构设计中采用的各类新技术与站房整体设计水平间的关系,表明结构设计 的创新,无论从体系、控制标准、构造以及施工工法等任何一方面来讲,都对项目的推进及整体设计水平的提 升具有控制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在社会对铁路客站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结构设计只有创新才是与之适应 的唯一途径。
2008 Vol. 25 (10): 78-82 [
摘要
] (
2496
)
HTML
(1 KB)
PDF
(518 KB) (
171
)
83
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沛艳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铁路站场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宄,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提供方案图型及到发 线有效长、道岔类型等相关技术标准。
研究结果:应根据高速铁路引入大城市的具体情况设置高速铁路客运站:当高速铁路引入既有站时,集中 一个主要客运站设置;当在既有客运站前方站汇入高速铁路时,在引入既有站设置;当高速线不具备引入既有 站的条件时,考虑修建联络线接至既有站旁与既有站并列设置;当高速线从市区边缘通过时,高速站与既有站 分别设置;其他情况,高速铁路引入城市与既有站平行并列设站(与既有站并行可设计等高方式或不等高高 架方式)。
2008 Vol. 25 (10): 83-86 [
摘要
] (
2465
)
HTML
(1 KB)
PDF
(421 KB) (
161
)
87
新型铁路站房中玻璃幕墙的实践及发展
罗汉斌
研究目的:通过对曾经主持的几个铁路站房立面设计的总结与回顾,探讨了铁路站房玻璃幕墙的一些特 点,大空间幕墙的支撑形式,面板的选择,并展望了玻璃幕墙在新型铁路站房中的应用及发展的新趋势。
研究结论:钢桁架和索杆術架是解决大空间大跨度幕墙受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LOW - E玻璃的设计和 应用是玻璃幕墙减低太阳辐射的非常有效的途径,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光伏发电和双 层气循环等新型幕墙技术。
2008 Vol. 25 (10): 87-91 [
摘要
] (
2591
)
HTML
(1 KB)
PDF
(456 KB) (
166
)
92
固定式架车机在地铁车辆段中应用实践
缪东
研究目的:由于地铁车辆的结构特点’需要采用固定式架车机进行车列的架落车作业,以提高检修作业 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架车方式,研究固定式架车机的性能和机理,以便合理选取地铁车辆 段架车机型式。
研究结论:研究指出固定式架车机是地铁车辆段使用的必备关键设备,并提出了固定式架车机在车辆段 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设备选型中应注意考虑固定式架车机的同步作业性能,确保作业安全,当列车编 组较长时,可分成2个单元分别作业,以提高检修作业的安全系数。
2008 Vol. 25 (10): 92-95 [
摘要
] (
2641
)
HTML
(1 KB)
PDF
(398 KB) (
679
)
96
浅论铁路建设工程大标段联合体监理模式
王元鹏
研究目的:客运专线大标段联合体监理是一种新兴的监理模式。通过对这种监理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分 析了其本质特性、组成形式、组织机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目的是细化、优化这种监理模式,使 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可延展性,以便更好地实施这种新兴的监理模式。
研究结论:采用客运专线大标段联合体监理,形成监理的规模效应,形成监理企业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工作格局和相互监督的共同履约机制,充分发挥监理的质量监督作用,以提高施工质量。这种监 理模式还具有减少业主管理跨度和工作强度、便于监理企业集中调配和监管各类监理资源、促进监理企业加 强内部管理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等优越性。建议大型铁路建设项目的监理可优先采用大标段联合体监理模式。 联合体的组成有中外联合和国内联合2种形式。大标段联合体监理宜采用二级扁平化监理、试验工作体系。 在监理站领导下,一般每30 km设1个监理分站,每60 km设1个监理试验室。
2008 Vol. 25 (10): 96-99 [
摘要
] (
2775
)
HTML
(1 KB)
PDF
(396 KB) (
229
)
100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在工程监理中的管理应用
杨虹,周肇甲
研究目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的、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监理企业如何正确 理解和掌握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内涵及其在工程中的管理应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闭环式管理进行深人的阐述。
研究结论:通过论述,得出监理企业应该正确贯彻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全员深刻理解IS09001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八项管理原则”的内涵,提高贯彻国际标准的自觉性;实施P、D、C、A循环闭环式管 理,强化管理过程控制,避免管理流于形式;认真进行管理评审,使企业监理服务质量得到提髙,经济效益和社 会信誉得到提升。
2008 Vol. 25 (10): 100-103 [
摘要
] (
2488
)
HTML
(1 KB)
PDF
(372 KB) (
152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