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2023年 4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3-01-15

枢纽,站场与房建
长大干线:工程地质与路基
长大干线:线路与轨道
长大干线:桥梁工程
长大干线:隧道工程
工程经济与管理
工程材料
 
       长大干线:工程地质与路基
1 铁路互层土地震液化判定探讨
樊金, 赵平
研究目的:江苏省等沿海地区普遍分布黏性土与粉土、粉砂等相间呈韵律沉积的互层状地层,当前互层土液化的经验资料还很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尚少,工程中如何看待此类地层的液化特性仍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如何对互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定,为各类铁路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研究结论:(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互层土的液化判定不适用,江苏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互层土的液化详判无法与初判结果相衔接,《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针对互层土液化判别的结果参考性降低;(2)当前规范判定互层土液化的各类试验方法,存在判别深度、折减系数、液化等级不匹配的问题,给实际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当前互层土液化的经验资料还很缺乏,此类地层的震害资料需进一步积累并进行研究;(4)铁路勘察过程中,如何进行互层土的液化判定仍未明确,现阶段宜在参考互层土有关规范规定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互层土液化进行综合判定,对工程的安全是有利的;(5)本文研究可为铁路工程在江苏地区的勘察设计提供参考。
2023 Vol. 40 (1): 1-4 [摘要] ( 2554 ) HTML (1 KB)  PDF  (623 KB)  ( 1279 )
5 电气化改造工程接触网基础冻结强度试验研究
何菲, 王旭
研究目的:为保证格拉段电气化改造工程接触网基础的正常工作和长期稳定,需重点研究接触网基础与冻土的冻结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大型应力控制式剪切仪开展多种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冻结粉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直剪试验研究。
研究结论:(1)接触面剪切应力-位移曲线主要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滑动破坏三个阶段;(2)接触面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呈正比,与冻结温度呈反比;(3)当试样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接触面抗剪强度增大,超过饱和含水率时,接触面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略有减小;(4)温度越低,接触面内摩擦角越小,黏聚力越大,黏聚力对接触面冻结强度的作用越突显,接触面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5)本研究成果可为多年冻土区接触网基础的设计提供参考。
2023 Vol. 40 (1): 5-12 [摘要] ( 2547 ) HTML (1 KB)  PDF  (2633 KB)  ( 1125 )
       长大干线:线路与轨道
13 不同基础上CRTS Ⅱ型无砟轨道的温度效应分析
周锐, 袁文豪, 朱星盛, 刘翰林, 杨怀志, 王毅
研究目的:下部基础中桥梁、路基和路桥过渡段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不同下部基础对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内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尤为关键。本文基于无砟轨道现场的半年温度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简支箱梁、路基和路桥过渡段三种基础上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内温度和温度梯度变化特征。
研究结论:(1)半年内过渡段上无砟轨道内温度的非高斯性和非平稳性更显著,路基上非高斯性最差;四个特殊温度日,最高温度日的轨道内温度变化幅值最显著,而最大温差日的轨道内温度梯度变化幅值最大;(2)对于不同下部基础,过渡段轨道的温度变化和温度梯度变化最显著,其次是路基和桥上轨道的温度变化;(3)不同基础上轨道板的温度、路基土体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二次多项式拟合函数可表征轨道板内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桥上轨道的拟合优度R2为0.803,高于过渡段(0.752)和路基(0.635)上的;(4)本文研究可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长期服役性能评估提供重要的温度实测数据。
2023 Vol. 40 (1): 13-20 [摘要] ( 2539 ) HTML (1 KB)  PDF  (2242 KB)  ( 1148 )
21 地铁车辆段减振道岔减振特性试验研究
林珊, 陈艳明, 冯青松
研究目的:地铁车辆段具有道岔和轨道接头多、曲线半径小、列车行车速度低等特点,其轨道结构的减振设计一般参照地铁正线,实际减振特性尚不明确。为掌握双层非线性扣件在车辆段内轨道道岔运用效果,对车辆段内减振道岔进行试验研究。
研究结论:(1)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能够减小钢轨传至扣件减振层以下的道床和盖板地面处振动,但扣件减振层以上的钢轨处振动显著增大;车速20 km/h时,辙叉处道床和盖板地面分别衰减6.6 dB和4.1 dB,钢轨处增大8.6 dB;(2)采用双层非线性扣件后,钢轨振动在大部分频段范围都增大,其中在10~20 Hz最为显著;道床在60~400 Hz之间衰减比较明显;盖板地面处衰减主要在20~60 Hz之间,但在5 Hz和10 Hz附近出现一定的放大;(3)减振道岔处钢轨-道床传递损失明显大于普通道岔,振动从钢轨传至道床处时,在1 000 Hz范围内都发生了衰减,其中在20 Hz以内衰减最为显著,衰减量在35 dB以上;(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铁道工程减振设计领域。
2023 Vol. 40 (1): 21-27 [摘要] ( 2569 ) HTML (1 KB)  PDF  (945 KB)  ( 1155 )
       长大干线:桥梁工程
28 列车交会时高架轨道箱梁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罗锟, 姜兴, 董玉英
研究目的:针对列车交会运行时高架轨道箱梁结构的振动问题,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多种列车交会工况下的车桥耦合联合仿真模型,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分析列车交会运行时箱梁结构振动传递规律,以期为高架轨道箱梁结构振动噪声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论:(1)列车双线等速交会时,箱梁结构跨中截面的位移响应大于列车双线不等速交会时的位移响应,其中在箱梁顶板和底板位置,等速交会时的振动位移响应约为列车单向运行时的2倍,不等速交会时的振动位移响应约为列车单向运行时的1.66~1.72倍;(2)列车双线等速交会与单向运行时的箱梁局部振动频率基本相同,但等速交会时的加速度响应幅值约为单向运行时的2倍;(3)列车通过时,翼缘板处振动位移最大,腹板次之,底板最小;(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架轨道箱梁结构减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40 (1): 28-33 [摘要] ( 2561 ) HTML (0 KB)  PDF  (1090 KB)  ( 1157 )
34 混凝土空心柱服役期芯表最大温差研究
卢文良, 彭文强, 陈良江, 高策, 周勇政
研究目的:混凝土构件的芯表最大温差是确定最大温度梯度的关键参数,混凝土构件芯表最大温差受太阳辐射以及气温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等数据难以直接测得,但太阳辐射以及气温影响导致的构件周边环境温度可以方便地监测。本文对位于北京的某一混凝土空心柱各壁板温度进行长期监测并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提出以构件周边环境温度最大值、环境温度变化幅值及环境温度升温速率计算混凝土空心柱芯表最大温差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F检验和T检验。
研究结论:(1)混凝土空心柱各测点温度呈现以24 h为周期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靠近外表面的测点温度变化受构件周边环境温度影响明显;(2)不同季节条件下,混凝土空心柱南壁板芯表最大温差及表面开裂风险均大于其余壁板,东侧、西侧及南侧壁板芯表最大温差起伏明显,北侧壁板芯表最大温差起伏较小;(3)一天内,南壁板芯表温差变化与构件周边环境温度变化规律相似且达到峰值的时间相近,芯表温差变化速率与构件周边环境温度升温速率相近;(4)一天内,混凝土空心柱芯表最大温差与构件周边环境温度最大值、环境温度变化幅值、环境温度升温速率的相关性均较大;(5)构建的芯表最大温差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混凝土空心柱壁板芯表最大温差,对确定混凝土空心塔柱温度作用具有参考价值。
2023 Vol. 40 (1): 34-41 [摘要] ( 2568 ) HTML (0 KB)  PDF  (1718 KB)  ( 1141 )
42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心法十要研究
常聚友, 刘德伟, 钟在行, 常耀心, 蒿玉顺, 候龙, 马航
研究目的:对于铁路桥涵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由于局部临界软弱土层的坍塌以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预判不准,导致部分灌注桩施工质量不合格,返工处理浪费严重,须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确保灌注桩施工质量;由此提出其预防措施的用心统领实施有效方法的十个要点,简称“心法十要”,并对其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1)心法十要:原材料进场以规定为要;配合比以试验为要;混凝土灌注以控制坍落度为要;软弱地层以控制桩扩径为要;导管位置以控制埋深为要;桩底以控制沉渣厚度为要;桩中以控制混凝土连续为要;桩顶以控制抗压强度为要;完整性检测以最佳处理为要;整个过程以协调为要;(2)心法十要的实施使灌注桩均达合格,可避免返工浪费;(3)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公路等领域提高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2023 Vol. 40 (1): 42-46 [摘要] ( 2543 ) HTML (0 KB)  PDF  (761 KB)  ( 1145 )
47 高速铁路连续箱梁运营性能检定
王巍, 孟鑫, 王一干, 周政, 王冬猛
研究目的:梳理常用跨度连续箱梁运营性能的检定技术,为更好地开展高速铁路常用跨度连续箱梁运营性能检定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基于近年来在中国开展的高速铁路桥梁动力性能测试的数据和相关理论研究,对桥梁动力性能实测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给出250 km/h和350 km/h高速列车运营速度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运营性能评价参数的建议通常值。
研究结论:(1)明确了3类高速铁路常用跨度连续箱梁运营性能检定的任务,提出了10项连续箱梁运营性能评定的主要技术参数;(2)梁体竖向自振频率取跨度的幂函数,梁体竖向阻尼比为0.5%~2.0%,挠跨比分别为1/5 500~1/3 500和1/6 000~1/4 000,梁端竖向转角分别为0.60‰rad和0.50‰rad,动力系数分别为1.17~1.26和1.20~1.30,跨中竖向和横向振幅分别为0.25~0.80 mm和0.10~0.15 mm,跨中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25~0.40 m/s2,墩顶横向振幅以墩全高与墩横向平均宽度之比在0.5~4.2范围内为条件选取,无砟轨道相邻梁端两侧的钢轨支点横向相对位移为0.5 mm;(3)本研究成果符合高速铁路桥梁实际状态,可为桥梁运营性能检定规范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 Vol. 40 (1): 47-52 [摘要] ( 2577 ) HTML (0 KB)  PDF  (756 KB)  ( 1139 )
       长大干线:隧道工程
53 基于推移式滑坡的隧道变形模式演化规律研究
赵金, 文丽娜, 吴红刚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山区运营隧道在滑坡作用下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而导致隧道变形破坏的最根本原因是滑坡的作用导致隧道受力模式的改变。同时,坡体不同的变形阶段对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模式影响较大,目前在这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论:(1)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推移式滑坡岩土体的变形特点揭示了隧道受力渐进破坏过程的本质是滑坡推力和岩土抗力变化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不同演化阶段滑坡的运动特点和隧道的力学特征,以不同演化阶段的隧道受力模式为基础,建立了半无限长梁、半无限长梁-悬臂梁模型;(2)采用弹性地基梁和结构力学理论,对位于滑坡体内和滑坡体外的隧道结构变形进行耦合解析,建立不同阶段隧道受力变形模式的理论计算公式,提出相应控制截面的解析解表达式,能够实现滑坡不同演化阶段隧道受力变形的评价;(3)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理论能够对滑坡中隧道的受力变形的发展进行预测以及为滑坡地段隧道的设计、加固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2023 Vol. 40 (1): 53-61 [摘要] ( 2508 ) HTML (0 KB)  PDF  (1386 KB)  ( 1214 )
62 基于谷仓效应的砂卵石隧道围岩荷载计算研究
王明胜, 路军富, 李旻昊, 邓永刚
研究目的:砂卵石围岩颗粒体系级配分布不均匀,颗粒间点对点接触,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引起围岩松散、失稳坍塌等突出问题。本文针对砂卵石围岩典型的颗粒物质特性,基于谷仓效应原理,采用颗粒物质离散元理论,探明砂卵石隧道围岩荷载计算方法,分析砂卵石土在不同细观组构下的细观力学行为,探究砂卵石颗粒级配对土体压力的影响特征,揭示隧道跨度对隧道围岩荷载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论:(1)提出了用于计算砂卵石土竖向压力的修正Janssen计算公式,并确定了公式中重要系数转向比;(2)揭示了砂卵石颗粒级配对土体竖向压力与侧压力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砂卵石土体底部压力和侧压力的计算公式;(3)通过不同跨度的隧道模型模拟试验,提出了竖向荷载修正系数,使用修正系数法的砂卵石围岩荷载计算值与模拟计算的结果相近,验证了该公式计算的准确性;(4)建立了基于Janssen模型的砂卵石围岩荷载计算方法,可为砂卵石地层隧道精细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23 Vol. 40 (1): 62-67 [摘要] ( 2543 ) HTML (0 KB)  PDF  (1064 KB)  ( 1144 )
68 顶部导洞法TBM卡机脱困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民庆, 辛维克, 贾大鹏, 司景钊, 王唤龙
研究目的:TBM已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复杂地质条件,TBM卡机问题仍十分突出,施工中曾多次遭遇连续卡机、长期卡机、突水涌泥、设备报废、工法改变等不同程度的困难,不但造成工期延误,还使工程建设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TBM卡机防控技术以及TBM卡机后的安全快速脱困技术十分必要。高黎贡山隧道全长34 538 m,进口采用钻爆法施工,出口采用TBM法施工。TBM施工中,一般地质条件下掘进比较顺利,但遇到断层破碎带、岩性接触带、节理密集带、风化蚀变带、软岩挤压带等复杂地质条件时,仍发生了19次卡机事故,其中正洞8次、平导11次,严重影响TBM的正常掘进,特别是严重卡机时,常规的脱困方法难以奏效,需要研究安全有效的脱困技术,从而保证TBM的正常掘进。
研究结论:(1)顶部导洞法是处理TBM卡机的一种有效脱困方法;(2)采用顶部导洞法处理TBM卡机时,导洞净空宽度宜为120 cm、净空高度宜为130 cm,管棚工作间宜在拱部120°范围内设置,管棚直径宜为76 mm,环向间距40 cm,仰角1°~3°,长度宜一次穿越隧道前方破碎带;(3)本研究成果可在类似隧道TBM施工中推广应用。
2023 Vol. 40 (1): 68-75 [摘要] ( 2590 ) HTML (0 KB)  PDF  (1660 KB)  ( 1260 )
76 高烈度地震区铁路隧道震害特征与整治研究
武世燕
研究目的:为明确震后隧道破坏特征,提出合理的高烈度地震区铁路隧道震害整治技术,依托兰新第二双线大梁隧道震后整治工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场调研探查大梁隧道震后灾害特征,根据物探、钻探情况及现场收集资料,综合评价震损破坏等级,针对隧道震害损坏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技术措施,结合现场试验及实施情况,明确技术措施应用效果,为后续类似工程及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1)隧道震后出口段地表裂缝以拉张或挤压特征呈羽状展布,裂缝有明显错台现象;(2)隧道结构破坏受断层影响呈明显空间依赖性,特征效应突出,进口和出口段结构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下方偏移,断层核心区结构错动、变形破坏严重;(3)地面裂缝可采用分层夯填水泥改良土和灌注砂浆结合的方法处理,针对Ⅴ级、Ⅳ级和Ⅲ级及以下破坏段,分别提出“大刚度圆形衬砌+大预留变形量+减震消能层+节段设计”、“格栅钢架+C40模筑混凝土”和“裂缝封闭+基底注浆”的综合整治方案;(4)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全段二衬位移稳定,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以非对称性受力为主要特点,但整体受力较小,证明了支护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23 Vol. 40 (1): 76-83 [摘要] ( 2523 ) HTML (0 KB)  PDF  (1695 KB)  ( 1146 )
       枢纽,站场与房建
84 下沉式火车站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以嘉兴站为例
吴美发
研究目的:许多位于中心城区的铁路客站亟需升级改造,为克服用地紧张的矛盾,一种新的铁路客站——下沉式火车站应运而生。国内对此尚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力求通过嘉兴站枢纽设计中取得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下沉式火车站的交通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1)站房下沉能把站前地面空间还给市民,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改善换乘条件,并实现人车分离;(2)落客层位宜选择在旅客进站的下一层,有利于远端车库、商业的布置,可以带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3)枢纽的进出口应便于各个方向的车辆快捷进出,减少地面道路交通压力;可以采取地下环路或地下匝道的方式,实现过进车辆的分离;(4)下进下出的交通组织,导致进出站步行流线难以分离,标识指引设置复杂,与常规不同的落客及换乘方式,对后期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本文研究对中心城区铁路客站改造方案的确定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2023 Vol. 40 (1): 84-90 [摘要] ( 2525 ) HTML (0 KB)  PDF  (2594 KB)  ( 1212 )
91 微型钢管桩在大厚度黄土地区的承载性能研究
张小兵, 石磊
研究目的:微型桩以其桩径小、承载力高、工艺简单等诸多优势在地基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黄土地区微型钢管桩的承载性能研究还相对匮乏。故本文依托某实际加固纠偏工程,进行现场微型钢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并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进行验证,以此研究大厚度黄土地区微型钢管桩的破坏模式和承载性能。
研究结论:(1)微型钢管桩由桩身材料决定的承载力最大,由桩侧阻与端阻确定的承载力最小,由稳定性决定的承载力居中;(2)在桩正常工作条件下,微型钢管桩的实际承载能力远大于理论计算值,是理论计算值的1.3倍以上;(3)微型钢管桩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长细比达到400仍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状态;(4)在工程实践中,设计超大长细比微型钢管桩,既不经济又容易发生屈曲失稳破坏;(5)本文研究可为在黄土地区微型钢管桩的承载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2023 Vol. 40 (1): 91-96 [摘要] ( 2457 ) HTML (0 KB)  PDF  (1290 KB)  ( 1135 )
       工程材料
97 软岩隧道EPP混凝土受力特征及卸压效果分析
吉力此且, 路军富, 王明胜, 刘锋
研究目的:软岩隧道在运营期间由于围岩蠕变导致隧道衬砌发生大变形及开裂,严重影响运营安全。在前期试验取得的EPP(聚丙烯)泡沫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开展软岩隧道EPP泡沫混凝土缓冲层受力特征及卸压效果分析,提出一种抵抗隧道围岩蠕变、减小衬砌变形的方法,为类似隧道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研究结论:(1)EPP泡沫混凝土作为软岩隧道缓冲层对衬砌受压有良好的改善效果;(2)以EPP泡沫颗粒含量为64%的混凝土作为缓冲层且厚度为0.8 m时,衬砌受到的压应力最小,衬砌处于全断面受压状态,且极限承载能力最高;(3)缓冲层的让压量是决定其卸压效果的直接原因,缓冲层EPP泡沫含量越高,厚度越大,让压量就越大,卸压效果最好;(4)EPP泡沫混凝土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铁路和公路工程方向软岩隧道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缓冲层结构中,其应用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改善EPP泡沫混凝土卸压性能及提升工程实用性,需对材料配合比及压缩特性开展优化研究。
2023 Vol. 40 (1): 97-102 [摘要] ( 2506 ) HTML (0 KB)  PDF  (1537 KB)  ( 1107 )
103 养护对轨道板混凝土水化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李书明, 谢永江, 郑新国, 刘竞, 王月华, 翁智财
研究目的:蒸汽养护是轨道板混凝土的常用养护方式,但蒸汽养护易造成混凝土水化产物内部损伤。为研究轨道板混凝土合适的加速养护方式,探讨不同养护方式对水泥水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45 ℃蒸汽、45 ℃干热、保温和自然四种养护方式下轨道板混凝土的温升、应变、抗压强度及水化进程,并观察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研究结论:(1)蒸汽和干热养护下混凝土升温速率较快,提升早期强度效果显著,0~7 h升温阶段,表现为温胀变形,7 h之后为恒温和降温阶段,表现为收缩变形,早期水化产物中Ca(OH)2和AFt晶体较多,后期水化产物微裂缝较多,造成后期抗压强度有所降低;(2)保温养护下混凝土升温速率略低于蒸汽和干热养护,能够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养护18 h抗压强度可达到轨道板混凝土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主要为收缩变形,水化产物缺陷较少,后期强度稳定;(3)保温养护可以作为轨道板混凝土的一种加速养护方式。
2023 Vol. 40 (1): 103-108 [摘要] ( 2496 ) HTML (0 KB)  PDF  (1115 KB)  ( 1113 )
       工程经济与管理
109 地铁区间盾构施工进度与投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段晓晨, 赵辰光, 李明, 施振东
研究目的:盾构施工作为城市地铁建设中的重要方法,其施工进度与投资控制具有非常显著的复杂系统特点,并受到盾构自身因素、建设条件、施工组织管理、工程内容、技术标准、融资特征等繁复多变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故实际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优化进度与投资控制体系,本文拟进行分析建模并论证。
研究结论:(1)对已完成工程的历史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铁区间施工进度与投资信息资料数据库;(2)运用PSO聚类分析、BPNN等非线性智能方法可以有效估算盾构施工进度与投资目标;(3)综合PDCA、预警等管理方法建立模型,可实现盾构施工进度与投资的动态优化控制管理;(4)将动态优化控制模型在实际地铁区间盾构施工中进行应用,实现了地铁区间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5)本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区间盾构施工的进度与投资控制提供可行性方案。
2023 Vol. 40 (1): 109-115 [摘要] ( 2532 ) HTML (0 KB)  PDF  (1145 KB)  ( 1159 )
116 铁路工程技术接口工序工期缓冲管理研究
鲍学英, 左芯, 胡所亭, 班新林, 许见超
研究目的:为减少铁路工程进度管理中技术接口工序返工造成的工期延误,提出一种考虑不同重叠关系的关键技术接口工序的缓冲管理方法。
研究结论:(1)基于技术接口交换概念,结合PDCA循环理论,构建铁路工程技术接口交换全寿命周期模型,通过分析不同重叠关系下的接口信息交换过程,发现信息传输是影响工期的根本原因;(2)运用DSM矩阵对技术接口信息交互所造成的返工风险与概率进行量化,确定返工时间和资源紧密性,并以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和巴玉雅鲁藏布江三线大桥为例,计算技术接口的缓冲大小与工期;(3)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所得工期缓冲为18.56 d,总工期为112.63 d,对比于不考虑接口不同重叠关系的方法,接口总工期缩减5.23%,即该方法能有效缩短工期,促进工程按时完工率;(4)本文方法可为铁路工程技术接口进度优化与控制提供参考。
2023 Vol. 40 (1): 116-121 [摘要] ( 2537 ) HTML (0 KB)  PDF  (1085 KB)  ( 1154 )
122 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的协同治理逻辑
马春山
研究目的:我国高铁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高铁建设自身存在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收益率较低的问题。如何对高铁站区周边土地进行有效开发,进而获得收益反哺高铁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系统分析高铁站区对土地价值的影响路径以及开发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探讨合作机制的构建模式,以期为我国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1)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的价值呈现是站区的节点、场所和媒介这三种价值相互融合趋向最大化的过程;(2)交通与土地发展的功能匹配以及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是影响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的关键因素;(3)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是不同参与主体不断协作从而实现各自利益诉求契合的过程,需要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共同支持以促进顺利实施。
2023 Vol. 40 (1): 122-126 [摘要] ( 2560 ) HTML (0 KB)  PDF  (1049 KB)  ( 1202 )

版权所有 © 2014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38223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